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葡萄重要病害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病害发生;葡萄;技术;控制;机理;研究与应用;研究;发生;控制技术;病害;发生机理

第一完成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4

摘要:   本项目属于农业行业的现代技术领域。   葡萄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葡萄种植面积800多万亩,但大部分葡萄产区处在夏季炎热多雨的东亚季风区,病害发生严重,年均损失率约在30%以上,年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亿元,远高于其它作物的病害损失。本项目针对葡萄溃疡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霜霉病和葡萄灰霉病等生产中危害大的四种重要病害,系统研究了其发生机理,研制出了不同葡萄产区的病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1)首次在国内发现并命名了葡萄溃疡病,鉴定了葡萄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制定了葡萄对溃疡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在国内首次完成了上述病原菌优势种对我国25个主载品种的抗性评价;国际上首次完成了葡萄溃疡病菌3个种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注释工作,获得了一批表型特异的葡萄溃疡病菌REMI突变体,分析了2个葡萄溃疡病致病关键过程基因,阐述了葡萄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2)率先明确了我国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将我国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Colletotrichum viniferum,C. aenigma和C. hebeinses三个种,其中C. aenigma是国际上首次报道该种病原菌可侵染葡萄,C. hebeinses是引起葡萄炭疽病的一个新种,我们将其命名为河北炭疽菌(真菌库编号:MB804580),C. viniferum是引起我国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以前的报道认为其一个种,但我们根据系统发育树确认其是一个复合种,可以分成四个组群。   (3)率先明确了北京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遗传分化特点,首次在国内获得了高密度的葡萄霜霉病流行学统计数据;建立了适合我国的葡萄霜霉病的流行预测预报体系,完成了预测预报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项目实施期间,制定了葡萄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标准3项,发表论文39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专利授权2项,研制化学和生防制剂2个。在北京市建立了以避雨栽培、套袋等物理、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面积14.6万亩,增收8726万元;2013年推广面积占北京市葡萄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开发的葡萄病害绿色防控规程6个,基本覆盖了全国的所有葡萄主产区,近三年累计示范应用面积916.7余万亩,增加经济效益56.2亿元   

  • 相关文献

[1]青椒果实采后病害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王煊,郑淑芳,王清,郝光飞,袁树枝. 2024

[2]我国葡萄园病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用药情况调查. 高琪,李兴红,刘梅. 2021

[3]蓬莱地区酿酒葡萄果实病害调查及室内抗病性测定. 李兴红,孔繁芳,刘正坪,刘素花,王忠跃,魏艳敏. 2010

[4]我国食用菌病害发生与防控概况. 秦文韬,王守现,荣成博,宋忠娟,刘宇. 2020

[5]西门子S7-200系列PLC的五种顺序控制编程方法. 朱丽娜,薛向龙. 2020

[6]蔬菜冷害控制的研究进展. 韩聪,高丽朴,王兆升,王清,徐丽婧,左进华. 2013

[7]基于ARM微处理器的田间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研究. 李红岩,王秀,侯媛彬,尹慧敏. 2006

[8]肉鸽规模养殖自动化饲喂装置设计. 吕钊钦,蔡吉晨,周建军,王秀. 2014

[9]坚果和干果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检测与控制. 王刘庆,王瑶,王多,王蒙. 2018

[10]果酒中高级醇形成及其控制. 裴婷婷,兰彦平,周连第,李秀娟,田金强. 2011

[11]矮化密植果园多臂采摘机器人任务规划. 李涛,邱权,赵春江,谢丰. 2021

[12]家禽弯曲杆菌的控制策略. 徐福洲,史爱华,杨兵. 2013

[13]新疆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发生与危害. 朱晓锋,安尼瓦尔·肉孜,宋博,杨森,李峰奇. 2020

[14]桃幼胚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闫国华,周宇. 2002

[15]北京设施桃园桑白蚧发生及空间分布调查. 郭晓军,黄顶成,张帆. 2013

[16]胶东半岛地区酿酒葡萄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现状调查. 苏奎丽,林秀敏,周洪友,王忠跃. 2010

[17]天然草场改良用振动式间隔松土机作业机理. 董向前,宋建农,王继承,李永磊,武广伟. 2010

[1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地区信息传播能力:内涵、提升机理与策略. 冯献,李瑾. 2018

[19]“互联网+”农业:产业融合机理、困境与出路. 李瑾,冯献,马晨,郭美荣,贾娜. 2018

[20]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影响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李瑾,马晨,冯献.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