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技术;黑土;示范;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农田黑土;模;力;高寒;综合;地力;衰减;研究;寒;农田;治理;土地;寒区;高寒区;模式;模式研究;治理技术;技术模式;综合治理
第一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4
- 相关文献
[1]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的相关问题与技术措施. 左辛,刘清扬,李丹,赵杨,李国泰. 2024
[2]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苏志刚. 2015
[3]浅谈寒区青贮饲料的调制. 尤海洋. 2022
[4]寒区6个紫花苜蓿品种根系中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申晓慧,姜成,冯鹏,李如来,李建东,郑海燕. 2015
[5]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刘晶鑫,迟凤琴,许修宏,匡恩俊,张久明,宿庆瑞,周宝库. 2015
[6]长期培肥对农田黑土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焦晓光,魏丹. 2009
[7]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焦晓光,隋跃宇,魏丹,刘真可,黄金花. 2010
[8]生物炭对东北农田黑土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应用进展分析. 王怀鹏,姜辉,孙继英,王宇先,高盼,李明,尹雪巍,史乔丹,单莹,邱广伟. 2023
[9]长期培肥对农田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焦晓光,魏丹,隋跃宇. 2010
[10]施肥对不同杂粮作物连作土壤化学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林昕,陈雪丽,万书明,王爽,张磊,王晓军,李伟群,肖洋. 2022
[11]十二个极早熟玉米杂交种在我国北部高寒区的适应性鉴定分析. 陈海军. 2017
[12]腐植酸在黑土地资源保护上的应用. 顾鑫,任翠梅,李娜,杨丽,王丽娜,张宏宇,刘洋. 2023
[13]黑龙江北部高寒区早熟大豆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 韩德志,房树彬,张伟力,王元林,刘祥军,闫洪睿,张雷,鹿文成,梁吉利. 2016
[14]高纬寒地大豆杂交方法介绍. 韩德志,卢锐,闫洪睿,张雷,鹿文成,梁吉利,贾鸿昌. 2016
[15]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 白瑞. 2013
[16]土地利用类型动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以黑龙江省阿城市为例. 刘洋. 1998
[17]山俞菜栽培地的选择. 商世吉,焦伟华. 1999
[18]浅析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几种技术模式. 郑妍妍. 2010
[19]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模式浅析. 王聪,刘玲玲,孔德巍,杨琦,康然. 2021
[20]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马军韬,王俊河.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控释尿素对寒地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者:姬景红;刘双全;马星竹;郝小雨;郑雨;赵月;王晓军;匡恩俊
关键词:水稻;控释尿素;农艺性状;产量;氮肥利用率
-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作者:赵炳地;张久明;朱莹雪;匡恩俊;袁佳慧;迟凤琴;孙磊;李宁
关键词:秸秆还田量;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有机碳贡献率
-
生物炭替代化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张晓晗;金梁;杨翔宇;韩硕;张继龙;吴瑞瑞;杨光;丁国华;王海泽;殷大伟
关键词:生物炭;白浆土;养分;玉米;产量
-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于洪久;王根林;段衍;刘峥宇;时妍;刘沣漫;王伟;邱广伟;孙磊;李玉梅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深度
-
土壤微生物对秸秆碳转化及碳积累特征的Meta分析
作者:韩佳烨;张久明;袁佳慧;朱莹雪;匡恩俊;迟凤琴;张少良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秸秆碳转化
-
旱作黑土中不同种类有机肥的残留效应及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
作者:伍志阳;陈增明;刘玉莲;陈艺周;许士麒;张久明;张永成;郭小俊;丁维新
关键词:有机肥;黑土;碳残留率;CO_(2)排放;有机组分
-
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作者:郝小雨;马星竹;周宝库;孙磊;匡恩俊;郑雨;赵月;常本超
关键词:化肥;减施增效;高效施肥技术;黑龙江省;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