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技术;畜牧业;牧业;发展;地区;技术研究;喀斯特;配套技术;喀斯特地区;畜牧;研究与应用;研究;草地畜牧业;草地;配套;畜牧业发展

第一完成单位: 贵州省草业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2

摘要:   本研究成果以贵州省草业研究所承担的贵州省科技厅《牧草良种繁育与高效栽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为主体,集成了2002年以来,由贵州省科技厅、农委、发改委等部门和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立项资助18个项目。研究内容集中为:(1) 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与筛选;(2)牧草新品种选育研究;(3)牧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4)喀斯特地区主要畜禽养殖配套技术研究;(5)配套技术应用示范推广。 运用牧草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牧草栽培学、草地生态学、饲料生产学、畜牧学等学科有关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针对喀斯特山区生态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与生态草地畜牧业发展要求,开展牧草资源收集评价、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育种繁育、牧草优质高产栽培、人工草地建植及养畜利用、主要畜禽健康养殖、饲料加工等试验研究及配套技术集成,进行应用示推广。有效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链延伸、改善农村民生,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项目开展了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实施期间收集保存了国内外优良草种资源2716份,向国家库提交512份,并开展了系统的评价鉴定研究,发掘优异材料87份,创制了新种质46份;克隆了6个高羊茅功能基因,并在GenBank注册登记;构建了具有发夹结构的RNA干扰表达载体,发现高羊茅雄性不育材料并进行杂交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优良牧草新品种8个,其中国审品种6个,省级审定2个,建立了牧草新品种的繁育体系,制定了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丰富了喀斯特地区主推牧草品种,推动了国产牧草种子产业化和草地畜牧业发展。针对喀斯特山区不同的生态环境,研发出草地建植和牧草丰产技术体系3套。研究集成包括新型饲料应用、畜禽高效健康养殖、畜禽疫病快速诊断等草畜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市区的60余个县(市)推广,累计实现总产值44.7亿元,新增经济效益12.0亿元,技术培训14.5万人次,惠及农户18.6万户,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制定技术规程7个,获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注册商标1个,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10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国际会议论文8篇);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5人。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点4个,贵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和试验示范基地8个。该成果系统性强,在牧草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为国家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技术成果在贵州、四川、云南、广西、重庆等喀斯特地区60余个县(市),进行种草养畜及健康养殖等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实现总产值44.7亿元,新增经济效益12.0亿元,技术培训14.5万人次,惠及农户18.6万户,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对延长产业链、改善农村民生,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构建了一支高层次的科研队伍,在南方喀斯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中提供了智力支撑,但学科带头人少,科研创新和产业整体还需要继续提升。通过项目实施,初步构建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研发平台,形成了跨省市跨单位的联合攻关模式,但是整个研发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项目实施,初步构建了成果研发应用推广体系,但由于项目实施主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经济欠发展区,当地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主动接受程度低,还进一步加大推广规模。 项目实施期间,“牧草新品种选育应用支撑贵州生态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获贵州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十大成就奖,承办了2011年“全国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在贵州召开,被社会广泛关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相关文献

[1]贵州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王小利,吴静,牟琼,张进国,吴佳海,龙忠富. 2015

[2]喀斯特山区蓖麻配套栽培技术. 田大清,张正学,彭杨,雷朝云,龚德勇,王晓敏. 2014

[3]优质牧草“黔金荞麦1号”种草养畜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邓蓉,向清华,龙忠富,张洁,张定红. 2016

[4]南方喀斯特地区草地的放牧利用技术规程. 张锦华,肖时珍,尚以顺,陈燕萍,熊康宁,宋明希,张俞. 2014

[5]西南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许留兴,熊康宁,张锦华,池永宽,谌妍,刘成名. 2015

[6]贵州喀斯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王普昶,王志伟,丁磊磊,莫本田,舒健虹,李世歌. 2016

[7]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分析. 许留兴,熊康宁,张锦华,刘成名,李聪聪. 2015

[8]贵州喀斯特近30年植被生长特征分析. 王志伟,王茜,李世歌,王普昶,刘秀峰,谢彩云,史健宗,吴佳海,王小利. 2016

[9]浅析低碳经济下畜牧业发展策略. 申金容,陆吉树. 2018

[10]机采与手采的有机结合是茶叶采摘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郑文佳,刘红梅. 2007

[11]油研10号在江苏的综合性状表现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田世刚,李炳生,张银龙,李婷婷. 2006

[12]水稻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续). 赖仲廉. 1989

[13]不同施肥水平对牧草高羊茅产量的影响. 罗绍薇,杨春燕,钟理. 2023

[14]香根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研究与应用. 王文华,熊元,孙锐锋,秦柱,李定友,胡海. 2008

[15]我国玉米育种中美国改良Reid和78599种质的作用及其再利用.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 2003

[16]桃树早期丰产栽培研究. 徐琼. 2013

[17]金沙鲈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詹会祥,杨德国,李正友,王艳艳,周礼敬,吴兴兵,杨林. 2016

[18]对贵州山区集雨节灌工程的思考. 蒋太明. 2002

[19]喀斯特地区奶牛泌乳中期营养需求模型研究. 孔德顺,杨正德,刘镜,杨进,谢应才. 2008

[20]喀斯特地区奶牛泌乳盛期营养需求模型研究. 谢应才,杨正德,刘镜,孔德顺,杨进.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