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UWB和视觉组合导航的设施植保机器人叶菜垄作跟踪控制
《农业工程学报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设施温室垄作模式下移动底盘的自主导航精度,针对直线度较差的叶菜垄面,该研究提出一种组合导航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视觉模块、UWB(ultra wide band)模块和控制器模块等组成。首先利用深度相机采集机器人前向叶菜垄面图像,采用YOLOv8s-seg算法实现叶菜垄面的分割,并通过Canny算法识别垄面边缘,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视觉导航线提取。针对移动机器人垄作环境下自主导航跟踪,提出基于UWB和视觉组合的导航控制策略,基于纯跟踪算法建立导航跟踪控制模型;最后在实际田垄场景下进行自主导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植保机以0.4~0.5 m/s速度行驶时,视觉导航和UWB导航的最大跟踪偏差分别为6.3、5.8 cm,平均误差分别为4.7、4.3 cm,验证了本文导航线提取算法的可行性和UWB导航的可靠性,为两者结合提供了基础。组合导航调控分界线为15 cm,两组组合导航试验最大横向偏差分别为15.2、15.5 cm,平均误差分别为5.9、6.1 cm,最大航向偏差分别为5.9°、7.8°。通过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导航中UWB导航控制在极端情况下发挥了积极调控作用,与单一导航控制策略相比提升了导航精度和鲁棒性,可为设施智能装备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机器人 深度学习 设施温室 叶菜 垄作模式 组合导航


不同药剂对桃褐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中国果业信息 》 2025
摘要:为筛选出对桃褐腐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选用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春雷霉素水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等5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 表明,药后7 d,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桃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为82.14%;6%春雷霉素水剂对桃褐腐病的防效次之,为78.56%;430 g/L戊唑醇悬浮剂与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当,为74.99%;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为67.85%。药后14 d,所用药剂对桃褐腐病的防效都有下降,但都达50%以上。综上,5种药剂均对桃褐腐病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商品鳖室内生态静养增效技术初探
《江西水产科技 》 2025
摘要:利用闲置的孵化房改造成有控温功能的生态静养房,商品鳖经过清洗、分拣、消毒后放入带水暂养箱,堆叠存放在生态静养房中,全程保持温度15~18℃。本试验在生态静养房放入商品鳖850只,投入成本13.5万元,经过45 d的暂养,出库商品鳖825只,成活率97.1%,产值15.5万元,增加产值2万元,增效显著。


茶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和多酚在叶茎内的时空变化特征
《茶叶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茎内的氨基酸和多酚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形成茶叶风味物质至关重要。系统解析了叶片和嫩茎中氨基酸和多酚的差异积累模式以及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萎凋过程中叶片的酚氨比为4.66~6.36,高于嫩茎(1.97~2.59);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嫩茎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7.44%,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2.22%。鲜叶和嫩茎间存在44个差异积累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其中3个非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氨基丁酸和豆叶氨酸)在嫩茎中高积累;叶片和嫩茎中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存在97个差异积累的多酚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大部分黄酮及黄酮苷在叶片中相对高积累,而非酯型儿茶素在嫩茎中相对高积累。萎凋过程中叶片内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而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下降,叶片和嫩茎中分别有21个和15个氨基酸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叶片和嫩茎中多酚总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分别存在49个和35个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原料的叶茎比例对于后续加工中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基于原料叶茎考量的萎凋调控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葡萄栽培防寒措施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葡萄原产于雨热不同期的地中海气候区,自汉代引入我国后,现栽培区域已覆盖所有省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果树。然而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冬季低温与倒春寒导致葡萄植株易受寒害与冻害,影响果实产量与品质,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北方葡萄栽培地区会采用埋土防寒、设施防寒等栽培技术环节保障葡萄安全越冬、减少倒春寒带来的损失,同时选育了‘北醇’‘北红’‘公酿1号’等一系列抗寒品种,并研发出了独龙干、斜干水平龙干、爬地龙等利于埋土的省力化树形及配套机械设施。该研究对我国主要的防寒措施及其进行整理归纳,以期得到更优的防寒措施。


多用途甘薯品种浙薯33的选育与品质特征
《作物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满足多用途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采用徐薯22为母本,浙薯20为父本开展杂交选育,育成兼用型品种浙薯33。该品种既有较高的常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又有较好的早结薯性。具有峰值粘度高、崩解值和回生值高、糊化温度低的淀粉RVA特性,同时薯块蒸熟后麦芽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高,适用于鲜食、淀粉加工和薯脯加工。块根β-淀粉酶活性高、耐热性好,可提早收获用作鲜食和薯脯加工。耐贮藏性好,高抗黑斑病,中抗蔓割病。浙薯33是一个结薯早、优质、耐贮藏的多用途品种,适宜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


基质成分配比对三角梅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三角梅最适宜的基质成分配比,以当年生健康的‘云南紫’‘、绿叶橙’‘、潮州大红’、‘小叶紫’‘、白雪公主’‘、加州黄’6个三角梅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不同基质配比条件下的地径、主干增量、最长枝增量、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三角梅的地径增量、主干增量、叶绿素含量、叶生物量及光合参数在不同基质处理下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潮州大红’‘、小叶紫’和‘绿叶橙’在园土:泥炭土:珍珠岩(1:1:1)基质处理时表现出较高的主干长增量,‘绿叶橙’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园土:泥炭土:谷壳(1:1:1)基质处理时,‘潮州大红’和‘小叶紫’在园土:泥炭土:珍珠岩(1:1:1)基质处理时表现出较高的茎生物量。不同基质处理下,‘云南紫’、‘潮州大红’、‘小叶紫’、‘白雪公主’和‘绿叶橙’的叶绿素a含量在纯泥炭土时出现最高值,叶绿素b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相似。‘潮州大红’和‘云南紫’的净光合速率在园土:泥炭土:谷壳(1:1:1)时出现最高值。因此,不同的三角梅品种间的最适宜生长基质存在极大差异,‘潮州大红’‘、小叶紫’‘、白雪公主’和‘加州黄’适宜园土及园土:泥炭土(1:1)的基质条件,‘绿叶橙’和‘云南紫’则更适应园土:泥炭土:珍珠岩(1:1:1)或者园土:泥炭土:谷壳(1:1:1)配比的基质。


槜李-茶间作对槜李果实与茶叶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收益,在浙江仙居县安岭乡实施了槜李-茶间作试验。茶树品种为黄芽茶“中黄1号”。槜李品种为“名媛”和“醉贵妃”,采用稀植方法,行株距为10.0 m×(8.0~10.0) m。设计了两种间作模式,一种是槜李种植在茶树中间,施肥管理与茶树一致;另一种是用50 cm高(约25.0 cm埋在土面下)的塑料片围绕槜李隔出半径约1.5 m的范围,在槜李结果期对槜李进行独立施肥管理。试验结果表明,槜李树阴下与非树阴下春茶品质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槜李树下茶树枝条腋芽数显著减少,减少幅度为23.9%;与茶树一致施肥的槜李果实品质显著低于独立施肥,“名媛”与“醉贵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独立施肥的0.858和0.813倍,裂果率则分别是独立施肥的8.01与7.03倍。茶适宜与槜李间作,但需将挂果的槜李树与茶树分开施肥,槜李树独立施肥半径可在1.5 m以上,肥料以有机肥(如腐熟菜籽饼)为主,以控制氮肥过量吸收。


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工艺优化及保持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护色工艺及其保持作用,拟解决杨梅汁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果汁褪色问题.采用响应面试验对花色苷的护色工艺进行优化,当酪蛋白添加量为1%,且在43 ℃反应32 min时,能够有效地保留杨梅汁的花色苷并具有最佳的感官品质.此外,以矢车菊-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模拟体系为对象,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花色苷的护色机理.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酪蛋白的荧光光谱出现红移和猝灭,说明酪蛋白包埋了果汁体系中的花色苷,避免了与O2、VC的接触.同时,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酪蛋白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和氢键等作用力与C3G结合,进一步证明了 C3G与酪蛋白的结合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杨梅汁中花色苷的稳定性.本研究建立杨梅汁花色苷的保护技术,并进一步明确酪蛋白对花色苷的稳定机制,最终为杨梅汁的护色方法提供技术和理论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