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CIMMYT种质对玉米自交系合344改良效果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解决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将CIMMYT种质Pob45导入东农251的母本自交系合344中,研究CIMMYT种质对其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合344改良系所组配的杂交组合中较对照东农251增产的组合达33.3%。合344改良系所配的杂交组合的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增大的趋势较明显,产量和籽粒长度有一定的改良效果。因此,Pob45可用来改良现有种质的产量和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年低温冷害对黑龙江省垦区水稻的影响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是黑龙江省低温冷害较重的一年,依据2009年气温与历年平均气温的相互对比,明确了该年黑龙江垦区冷害发生的类型,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地点的空瘪率调查、分析明确了各个品种耐寒性的强弱及品种间的差异,并对障碍性冷害发生所引发的产量损失进行了估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利用方式对东北羊草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利用方式下(刈割和放牧),比较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及群落结构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刈割草地>放牧草地,在不同植物群落中表现为: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群落。无论在刈割还是放牧区,真菌的分布为: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群落;细菌的分布为:杂类草群落>羊草群落>碱茅群落;放线菌为: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群落。土壤微生物随土层垂直递减分布,在土层0~15cm土壤微生物分布最多。3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只在刈割方式下羊草群落(sp1)和碱茅群落(sp2)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其余相关性均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养殖技术顾问 》 2012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由大豆疫霉菌引起,是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也是大田作物中唯一危害严重的疫霉病害。该病是危害面积大,程度极其严重的土传性病害,迄今,在世界大豆主产区仍呈扩大蔓延之势。目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发展很快,现将关于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的发展现状
《中国林副特产 》 2012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旅游园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的发展情况,以便管理者正确的管理园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动态QTL剖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剖析水稻叶绿素不同时期的发育动态规律及其遗传机制,以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粳-粳交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绿素含量进行动态QTL分析。共检测22个条件QTL和14个非条件QTL,分布在第5条染色体以外的11条染色体上。控制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绿素含量的条件QTL分别有5个、7个和10个;控制分蘖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叶绿素含量的非条件QTL各有7个。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叶绿素含量动态发育的不同阶段,控制叶绿素含量QTLs的数目、效应及作用方式不同,反映出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复杂性。与其他研究比较发现,定位在第1染色体RM428-RM580区段、第3染色体RM426-RM514区段、第4染色体RM470-RM559区段、第8染色体RM408-RM25区段和第9染色体RM566-RM242区段的位点可以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其中,第3染色体上qCT3a、qCH3、qCM3以及第9染色体qCT9、qCH9b和qCH9等区域是提高叶绿素含量的重要功能区。对这些区域开发稳定并易于检测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培育高产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芸豆新品种龙芸豆7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芸豆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类出口商品之一,黑龙江省又是芸豆生产加工的重要产区,小黑芸豆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是黑龙江省主要出口芸豆类型[1]。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小黑芸豆品种单一,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病害重,商品质量差,农民的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芸豆生产上,急需小黑芸豆新品种。对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