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高速翻转犁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农业工程技术 》 2019
摘要:新疆各区域土壤性质不同,作物方式也有较大差异,针对各种土壤条件而进行的犁地作业有待深入研究。为了实现高效化作业,高速翻转犁获得了大量应用。然而,高速犁体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犁体的国产化在作业质量、工作效率、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方便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新疆土壤特点,优化高速犁体,开发适宜于新疆的国产化高速翻转犁,本文总结分析了新疆土壤特点,文献综述了国内外高速翻转犁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其功能和特点,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优化措施。为研究适用于新疆土质条件下的高速翻转犁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STL新疆兵团服务站助力向南发展之文献服务调查分析
《新疆农垦科技 》 2019
摘要: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调查、面谈等方法,对新疆兵团服务站向南发展的服务项目进行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本服务站的向南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施微生物肥对膜下滴灌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微生物肥料对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微生物肥增加了整个生育期内农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且抽雄期玉米窄行、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p<0.05)。增施微生物肥后,抽雄期窄行、根际、宽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4.05%、21.14%、18.61%和14.56%、9.49%、17.29%,较不施肥处理显著增加34.98%、22.03%、19.96%和17.48%、13.22%、15.08%。增施微生物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较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13.45%和34.97%(p<0.05)。增施微生物肥可改善膜下滴灌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强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进而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灌定额对棉花株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以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5个滴灌定额处理(W1:600 m3·hm-2,W2:540 m3·hm-2;W3:480 m3·hm-2,W4:420 m3·hm-2,W5:360 m3·hm-2),研究棉花农艺性状、成铃模式、产量及纤维品质对滴灌定额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滴灌定额的减少,棉花株高表现为W2>W1>W3>W4>W5,果枝台数和蕾花铃总数(8月10日)均以W1处理最大,分别为9台和13.8个,W5处理最小,分别为8.75台和10.2个,其中W1与W2处理上、中、下部铃数及铃重均无显著差异.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均以W1处理最高,达到6 431 kg·hm-2和2 520 kg·hm-2,但与W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棉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在W1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3、W4、W5处理棉纤维长度、整齐度较W1处理分别低0.4、1.1、1.6 mm和0.5%、0.7%、0.9%.因此,控制滴灌定额在540 m3·hm-2,可在不显著降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棉花 》 2019
摘要:通过设置常规模式(行距(66+10)cm)和等行密植模式(行距76 cm)2种机采棉种植模式,调查了2种种植模式棉花生长发育、产量、纤维品质和含杂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等行密植模式生育期比常规模式早3 d左右,在盛花期比常规模式果枝和开花果枝多了0.5个和1个。与常规模式比,等行密植模式机采籽棉的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分别提高了0.4 mm和0.4cN·tex~(-1),加工皮棉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分别提高了0.2 mm和0.3 cN·tex~(-1),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含杂率。因此,等行密植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蠹蛾不同虫态体征及雌雄个体的快速鉴别方法
《应用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通过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识别描述和定量观测,比较分析并研究提出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蛹及成虫雌雄个体的快速、准确鉴别特征与方法。【方法】利用体式显微镜拍照、测量记录苹果蠹蛾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形态特征、体征参数等。【结果】苹果蠹蛾老熟幼虫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性腹节背面有明显肾形斑,雌性无斑。蛹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蛹腹面翅尖后有4条明显体节线,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裂缝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的瘤状突起;而雌蛹翅尖后有3条明显体节线,第8腹节腹面前缘有一纵裂缝,与腹节线相连形成类似"Y"形,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成虫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虫前翅反面中室后缘有一黑褐色条斑,雌虫无此条斑;雄虫腹部狭长,抱器瓣常开张,呈钳状,雌虫腹部圆筒状,末端较细。【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蛹及成虫等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体征差异,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便于快速鉴别雌雄个体的典型特征和识别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本研究采集出生1日龄巴什拜羔羊后肢骨骼肌组织,采用两步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并对分离获得的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了鉴定、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等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以高效获得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RT-PCR检测结果表明骨骼肌卫星细胞标志性基因pax7、Myf5、MyoD、desmin和c-Met均呈阳性表达。获得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连续传代12代,细胞的形态仍保持正常,且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仍保持在50%以上,但是当细胞传代至第18代时,逐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衰退。细胞的生长符合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且第2代和第8代细胞的生长曲线没有明显的差异,至第14代时细胞的增殖速度逐渐降低。采用低浓度马血清培养体系,可成功诱导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向肌管方向分化,诱导培养至第5天时,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标志基因MyHC呈阳性表达。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采用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纯化体系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较高纯度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基因检测与致病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了解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毒力岛1(LIPI-1)和毒力岛2(LIPI-2)的基因及致病性。利用PCR方法对8株分离株LIPI-1和LIPI-2进行基因检测,小鼠腹腔接种分离株菌悬液5×10~7 CFU/只,进行致病性的初步试验。结果显示,LIPI-1的6个毒力基因除actA基因检出率为50.0%外,hly、prfA、plcA、plcB、mpl的检出率为100.0%;LIPI-2中inlA、inlB、inlC基因检出率为100.0%,inlD和inlE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7.5%和75.0%,inlF和inlG毒力因子基因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0.0%和37.5%。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8株分离株均能致死小鼠,致死率在50.0%~100.0%。其中,LM5567和LM5570在5 d内全部死亡,致死率为100.0%,表明这2株菌对小鼠有强致病力。说明LIPI-1基因检出率高于LIPI-2的基因检出率;菌株的致病性与毒力岛基因的携带率无明显相关,但分离株对小鼠均有致病性,提示食品安全不容忽视。本研究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基因携带率与致病力的关系提供铺垫。
关键词: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 毒力岛1(LIPI-1) 毒力岛2(LIPI-2) 致病性 基因检出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