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麦9号选育方法的探讨
《麦类作物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宁麦 9号是江苏省农科院以扬 86-1 7为母本、西风为父本 ,采用集团选择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方法早期 ( F2 、F3、F4)以产量为主要选择指标 ,以组合为单位进行初步测产 ,有利于提高群体中高产基因型的筛选频率 ;F3、F4进行异地多点产量鉴定 ,有利于选出广适性品种 ;早期 ( F2~ 4)就按大田生产密度种植 ,有利于个体性状的真实表达 ,并可提高育种效率 ;后期对高代材料进行多点产量和抗病 (逆 )性鉴定 ,同时对品质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保证了所选品种具有良好的综合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经济发达农区水稻增施硅肥的效果及施用方法研究
《土壤通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苏南经济发达农区水稻增施硅肥的效果 ,探讨了高效、低成本的硅肥施用方法 ,结果表明 :在保证水稻氮、磷、钾养分需求条件下 ,增施硅肥将增加水稻产量约 1 0 % ;采用多效硅肥基施、用量为 1 50kg/公顷条件下 ,水稻收益最佳 ,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拮抗细菌B-916培养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抗生活性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拮抗细菌 B- 91 6培养液从原液至稀释 40 0倍的稀释液对水稻纹枯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且浓度愈高 ,抑制作用愈强。培养液原液与纹枯菌对峙培养 ,形成的拮抗带宽度为 6 .7m m。用培养液处理 Rhizoctonia solani,菌核形成比未经 B- 91 6培养液处理的纹枯病菌 (对照 )推迟 5 2 h。把 B- 91 6培养液喷雾在水稻植株上能有效控制纹枯菌的侵染、蔓延 ,防治效果达 5 8.1 %。 B- 91 6培养液用 80 %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后透析 ,上清液完全丧失了抑菌作用 ,沉淀部分对纹枯菌的抑菌作用比未经硫酸铵处理的 B- 91 6培养液 (对照 )显著增强。由培养液对蛋白酶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推测 ,拮抗菌 B- 91 6培养液中抗菌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关键词: 拮抗细菌B-916 水稻纹枯病菌 抗生活性 抗菌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浓度2,4-D及外源激素诱导小麦体细胞快速成苗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用 0 .2 mg/ L、0 .4mg/ L、0 .8mg/ L 2 ,4- D,通过 1 4 d左右的时间 ,从 4个小麦品种 (“Alondra”、“扬麦9号”、“扬麦 1 0号”、“扬麦 1 5 8”)的未成熟胚上均诱导出芽簇块。其中 ,以 0 .8m g/ L 浓度 2 ,4- D的诱导率最高 ,部分品种 (Alondra和扬麦 1 5 8)的诱导频率可达 80 %。细胞分裂素对芽簇块的诱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KT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芽簇块在含 0 .2 mg/ L、0 .4mg/ L 2 ,4- D的原培养基上可以成苗 ,但需时较长 ,成苗数较少 ;转移到添加 1 m g/ L KT+0 .1 mg/ L IAA的成苗培养基上 1 4 d后 ,每个芽簇块平均成苗 4.4个。如分割成小块 ,成苗效率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表明 ,芽簇块在继代培养基上很难保持微芽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青菜/春玉米+地刀豆-秋玉米”立体种植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蚕豆 +青菜 /春玉米 +地刀豆 -秋玉米”1a 5熟新型立体种植模式同传统的“棉花 /蚕豆”旱地种植模式相比 ,单产高 2 .77倍 ,净收入高 3 .89倍 ,劳动生产率高 2 .89倍 ,是替代“棉花 /蚕豆”较好的立体种植模式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最佳株型群体受光量与光合量的数值模拟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选择 4种典型的水稻株型 (上挺下挺、上挺下披、上披下挺和上披下披 )进行群体光合量的数值模拟。在模拟过程中 ,提出了一种可利用日照百分率资料推算直射光与散射光的方法 ,进而计算 1日中每小时直射光与散射光的消光系数、水平受光量、叶面受光量和群体光合量。对各小时的群体光合量求和 ,即可得到日光合量。在群体封行之前 ,依据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将白昼分为 5个照光时段 ,然后分别计算逐时与逐日的光合量。模拟结果表明 :群体光合量在水稻生长前期以披散型最高 ,中期以挺立型最高 ,后期则以上挺下披型最高 ;株型效应在纬度较高的地区比纬度较低的地区明显 ,籼稻比粳稻明显。从理论上发展了中国著名水稻劳模陈永康的经验 ,为水稻育种与栽培研究提供了科学根据。
关键词: 水稻 理想株型 最佳株型 数值模拟 群体受光量 光合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MICMS系统育性的遗传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MI CMS细胞质雄性不育双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 MI CMS系统育性的遗传、育性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和恢复系的细胞质育性。结果表明 :( 1 )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 ,F2 符合 3∶ 1 ,BC1 符合 1∶ 1 ,不同试验、不同组合间分离比例同质 ,MI CMS系统育性恢复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 2 )恢复系宁 R1、宁 R3和宁 R4的恢复基因属同一位点 ;( 3 )恢复系宁 R1和宁 R4的细胞质是可育细胞质 ,宁 R2和宁 R3的细胞质是不育细胞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莎草+矮慈姑杂草组合对水稻产量的损失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水莎草 +矮慈姑是稻田常见的杂草组合 ,对水稻生长有较大的危害。就这两种杂草不同密度的组合对水稻产量损失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水莎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大 ,两种杂草组合对水稻产量损失影响更大 ,主要引起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和每穗实粒数下降 ,导致减产 ;而千粒重对产量损失效应较小。水莎草与矮慈姑两种杂草间也存在生态竞争关系。
关键词: 水稻 水莎草+矮慈姑杂草组合 产量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杏生长的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土壤通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 1 994~ 1 997年对江苏泰兴市的银杏生长土壤与自然土壤性质进行比较 .显示出银杏生长和施肥管理对土壤上部 ( 0~ 4 0cm) pH值下降 ,而中、下部 ( 40~ 1 0 0cm) pH值上升 ,全土层有机质数量增多 .土壤氮素、磷素和钾素总量及有效性均不同程度增加 ,特别是磷和钾的增加更为明显 ,反映出银杏生长(根系和落叶 )及施用农家肥 (特别是灰肥 )导致土壤肥力向良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