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沿海棉区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
《植物保护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铃虫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包括:棉花地膜覆盖、科学应用生长调节剂、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田间虫卵量、强化农业耕作措施、插种诱集作物、保护利用天敌、适时用杨树枝把诱蛾灭蛾和推广科学用药技术,提高用药水平。通过示范应用,有效抑制了江苏沿海棉区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示范区比对照区单株增铃163个,增铃80685个/hm2,增加皮棉1005kg/hm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流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太湖稻区 163 份粳稻地方品种和 16 份 60~90 年代的高产粳稻品种的13 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对其中有显著差异的 10 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由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5 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将 179 份材料划分为5 组 13类;依据各类的平均值计算理论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单穗重、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总粒数, 说明超高产品种必须有较高的穗重和适宜的穗数基础。
关键词: 粳稻;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偏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口蹄疫免疫程序的研究
《畜牧与兽医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口蹄疫系一种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导致幼畜死亡,更重要的是使生产性能下降,对世界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台湾省暴发猪口蹄疫、给岛内养猪业带来毁灭性灾难以来,国家要求沿海地区强制性进行疫苗接种。在免疫预防中,疫苗质量和相应的免疫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 Ⅰ.早熟同型系的发生及其规律
《核农学报 》 1999 CSCD
摘要:在同一籼稻类型品种中,早熟同型系发生率4年间基本类似(分别为141%、137%、142%、164%),但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中早熟同型系发生率则不相同:早熟种为073%,中熟种为151%,迟熟种为197%。系谱亲缘相同的品种,其早熟同型系发生率各自相似;系谱不同的品种则相反。早熟同型系发生的基本规律与特点:1.早熟同型系发生的基础是抑制的表现型;2.早熟同型系的发生与原品种的生育期密切相关;3.出现早、晚熟双向熟期变异的同时,发生株型、叶型等性状的平行变异;4.早熟同型系的发生有不平衡性。早熟定向诱变育种,根据同型系系列的基本原理,只要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种、属类型、品种生态特性和品种系谱亲缘3个方面,就能预估诱变后代产生早熟同型系,进行早熟定向诱变,培育新品种。
关键词: 籼稻,早熟同型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啶羧酸铬对肉鸭后期作用效果
《畜牧与兽医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研究表明铬以葡萄糖耐量因子(glucosetolerancefactor,GTF)的形式,强化胰岛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参与糖、脂、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提高猪、牛等动物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铬作用效果并不稳定,其功能和作用发挥常与机体的脂类代谢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拮抗细菌处理稻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5种拮抗细菌处理种子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和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拮抗细菌B┐916、91┐2、31┐2、A┐2和A┐3浸种可有效地防治苗期恶苗病的发生,防效达84.55%~95.57%,其中A┐3和31┐2在成株期仍有较高的防效,分别为81.57%和79.53%。5种拮抗菌处理种子均对水稻结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A┐2显著促进分蘖作用,91┐2能明显增加千粒重
关键词: 拮抗细菌;水稻;恶苗病;防效;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B-916培养条件与发酵配方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NB培养基上,拮抗细菌B-916在30℃~33℃、pH7.0~8.5时,均能生长良好,培养30~36h后,菌量可达8.29×108cfu/ml左右。初始接种量对B-916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对13种工业发酵用的培养基配方的筛选,结果表明,培养基D是发酵B-916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用此配方进行工业发酵(30℃,pH7.8~8.0发酵26h)菌量可达到3.84×1010-11cfu/ml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培养条件;发酵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与近缘野生种I.trifida种间杂交结实率和结薯性
《江苏农业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品种与不同倍性(2x,3x,4x)野生种I.trifida杂交,获得F1代种子703粒,平均结实率为5.9%;甘薯品种与不同倍性种间杂种回交,结实率平均为15.4%。结果显示:野生种及多数种间杂种表现父本花粉育性障碍;种间杂交父母本染色体倍性愈趋近平衡,其结实率及种子可育率越高。通过双列杂交试验,筛选出甘薯品种“徐薯18”和“美国红”,种间杂种7K-1和7K-2为杂交亲和性较好的亲本;对177个野生种及其种间杂种后代材料进行了田间结薯性鉴定,种间杂交F1品系结薯率为11.4%,结薯品系间块根重性状呈广泛变异,单株薯块鲜重300g以上的占1.7%。从甘薯与二倍体野生种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两个块根重较突出的四倍体杂种,对于甘薯育种资源的创新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甘薯;I.trifida;种间杂交;结实率;结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工程技术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及展望
《畜牧与兽医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从Watson和Crick于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形成了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近十多年是世界生物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