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沙海域虫戎群落特征与季风、管水母关系分析
《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3—4月、6—7月、9月和11—12月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海域浮游虫戎亚目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季风转换对其影响及其与管水母的关系。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虫戎亚目12科26属63种。生态类群结构属于热带大洋性。优势种较少,共出现7种,其中,孟加拉蛮虫戎(Lestrigonus bengalensis)为唯一的年度优势种,优势地位显著。物种组成存在季节性变化,分为春季、夏季与秋-冬季3个群落。虫戎年均栖息密度为18.30×10-2 ind/m~3,高数量区主要分布于近岸水域,数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平面分布季节差异明显。虫戎年均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阈值各是1.23、1.28、0.33、0.48。虫戎物种组成随季风转换左右近岸低盐水影响程度而变化;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密度平面分布随季风转换所驱动的表层环流结构改变而变化。虫戎群落分布与管水母间的相关性证实研究海域两类群物种间的寄宿关系。这种关系促使孟加拉蛮虫戎在沿岸低盐水影响下更易形成高优势度,而表现出类似近岸海域优势种优势地位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 南沙海域 浮游端足类 虫戎 群落结构 沿岸水 海流 管水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不同配重的罩网沉降性能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3月于南海南沙海域进行了1 515 kg、1 615 kg、1 715 kg和1 815 kg等4组不同沉力配重下罩网沉降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网口最大沉降深度D与配重W、放网时间Ts、绞收时间Th及风速Sw成正相关,与漂移速度Sd呈负相关;2)偏相关系数分析显示,配重的相对重要性大于放网时间,且放网时间过长不利于网口迅速闭合,故认为增加配重是比延长放网时间更加实用有效的增大网口沉降深度的方法;3)随配重的增加,网口最大沉降深度的平均值依次为77.5 m、81.5 m、83.7 m和97.9 m,网口沉降速度的平均值依次为0.303 m·s-1、0.318 m·s-1、0.342 m·s-1和0.349 m·s-1,两者均随配重的增大而增加,且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两者在不同配重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认为1 715 kg为试验罩网的最优配重。
关键词: 灯光罩网 配重 沉降性能 多元回归分析 偏相关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α-酮戊二酸对松浦镜鲤肠道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16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α-酮戊二酸(AKG)对松浦镜鲤肠道形态与功能的影响。在水温23℃下,将初始体质量为(217.93±0.78)g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40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饲养在控温循环水系统中,投喂4种在不同蛋白源的等氮等脂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α-酮戊二酸(AKG)的饲料10周,即饲料1(44%豆粕+0%AKG)、饲料2(44%豆粕+1.5%AKG)、饲料3(30%豆粕+10%鱼粉+0%AKG)、饲料4(30%豆粕+10%鱼粉+1.5%AKG),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28%和5.1%。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AKG能显著提高松浦镜鲤后肠皱襞高度、前肠肌层厚度和前肠Na+,K+-ATP酶活性(P<0.05);蛋白源和AKG对肠道形态指标和Na+,K+-ATP酶活性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料中蛋白源添加AKG能显著提高松浦镜鲤前肠和中肠蛋白酶、脂肪酶活性(P<0.05),蛋白源和AKG对后肠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5%AKG可以促进松浦镜鲤肠道发育,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
关键词: α-酮戊二酸 松浦镜鲤 肠道形态 消化酶 Na+,K+-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细胞Cdk7基因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中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应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dk7)基因c DNA序列全长。基因5′和3′非编码区域(UTR)以及开放阅读框的长度分别是23 bp、178 bp和1056 bp,预测编码一个含有35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91 k D的蛋白质,包含一个丝氨酸/苏氨酸催化保守结构域和T-loop结构。同源性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DK7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Cdk7相似度较高,说明Cdk7基因具有很好的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Cdk7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Cdk7基因在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在I期和Ⅱ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去除眼柄后该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于第4天达到最大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Cdk7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调控,为深入开展三疣梭子蟹和其他甲壳动物性腺发育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Cdk7 基因克隆 眼柄摘除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鮰爱德华菌外膜蛋白OmpLC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信息学 》 2016
摘要:采用PCR方法从鮰爱德华菌基因组中扩增出外膜蛋白OmpLC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和网络数据库,预测该基因编码产物的基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信号肽、跨膜性、二级结构、结构域及基序、以及三级结构,同时构建OmpLC同源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蛋白由36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9.407 k D,理论等电点为4.98,不稳定系数为18.26,是一种稳定的强亲水性蛋白,有信号肽,成熟蛋白无跨膜螺区。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6.67%、45.28%和48.06%,其空间结构为β桶状,属于OM_channels superfamily的gram_neg_porins成员。蛋白质多重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显示,该蛋白序列与OmpLC蛋白(AEQ59632、AEQ59639)具有高度同源性,且在系统发育树上与二者聚为一簇。鮰爱德华菌OmpL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不仅为进一步探索该蛋白的功能提供参考资料,也为研究鮰爱德华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研制相关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及其与水温的关系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观察描述了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过程,研究了胚胎发育与水温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的抱卵量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抱卵雌虾通过抱卵板附着胚胎,在育卵袋内孵化幼体。水温15~27°C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胚胎发育历期缩短,发育速率加快;21°C恒温条件下,中华原钩虾胚胎发育全程大约需要220 h,离体培养受精卵和亲体抱卵孵化基本同步。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公式计算出胚胎的发育温度阈为6.02°C,有效积温为137.30°C·d。研究表明,中华原钩虾的前几次卵裂为全裂,后转为表面卵裂,初孵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温度对其胚胎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虱鮣Phtheirichthys lineatus(Menzies)——中国鱼类区系新记录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4月8日在南海南沙群岛乐斯暗沙附近海域(11°20°N、114°30°E)采集到1 ind鮣科鱼类标本,经鉴定为虱鮣Phtheirichthys lineatus(Menzies,1791),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鮣科(Echeneidae),虱鮣属(Phtheirichthys)。是南海鱼类新纪录的属和种,也是中国鱼类新纪录的属和种。虱鮣属全世界仅有1种,其主要特征如下:体很长,体长为体高的13倍。胸鳍尖,腹鳍胸位,起点在胸鳍基的后下方。臀鳍基长,臀鳍条30。尾鳍截形,上下叶边缘灰白色。尾柄延长,肛前提倡较肛后体长为短。吸盘小,具11对软骨板,体长为吸盘长约5.8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