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短季棉避病虫效应研究

中国棉花 1990

摘要:当作物生长期与害虫产卵、取食期不一致时,该作物就不会(或减轻)遭受虫害,这种状态就是植物的“回避”,或称之为“拟抗性”。关于“回避”的运用,现仅就棉红铃虫而言,墨西哥的欧希纳加地区1939年推行的迟播早熟品种就是一例。该措施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武昌地区田间褐飞虱生物型的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一个抗性水稻品种在一个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数年后,褐飞虱往往会产生新的生物型。新的生物型的出现使一些具有抗性的品种丧失抗性,重新受到严重危害。由于生物型的不同,一个地区的抗性品种引进到另一个地区,抗性品种的特性也可能丧失。因此鉴定一个地区褐飞虱的生物型,对水稻生产、对抗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1987和1989两年在武昌地区进行了褐飞虱生物型的测定,现报道如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林下草地群牧母牛性行为及繁殖技术研究

湖北畜牧兽医 1990

摘要:研究表明,在长江中游中山地区,马尾松林下人工草地,海拔660~800m,郁蔽度较高的生态条件下,群牧母牛的性行为特征表现为,发情母牛相互爬跨的现象比较明显。母牛产后发情延迟,约90~150天,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秋季配种受胎率较高。根据林下草地群牧母牛的性行力特点,研究采取了相应的繁殖技术措施,提出了利用人工草地发展肉牛业的繁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季棉新品种—鄂棉13

中国棉花 1990

摘要:鄂棉13(鄂545)是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从中棉所10号中系统选育而成的短季棉新品种。1990年元月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定名。一、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株高中等偏矮。籽指较大,出苗好。迟播早熟,5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抗生素B-3543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目前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化学农药为数甚少。生产上常用的叶枯宁是一种保护剂,不能完全解决白叶枯病的问题。50年代曾用氯霉素、链霉素等医用抗生素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有一定效果。但氯霉素残效短,链霉素成本高,且后期施用易产生药害。随后,国内外先后研制出灭孢素、芒霉素、库霉素等抗生素,但有效的不多,少数有效的由于药害或毒性、或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投入生产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80年代棉花黄萎病在江汉棉区普遍发生,已成为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国内外的研究认为不同棉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存在致病力强弱的差异。本省80年代以来大面积发生的黄萎病,是否与病菌适应高温及致病力增强有关?是否存在类似美国的T-9那种落叶型菌系?弄清这些问题,可为本省的抗病育种、品种布局提供依据。因此,我们自1983年以来,对本省主要产棉县分离的不同黄萎病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并进行了针刺接种分生孢子浓度与致病力的相关性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敏核不育系W6154S和W7415S在水稻亚种分类中的地位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0

摘要:作者曾报道了将属粳亚种的农垦58S的光敏感核不育基因通过籼粳杂交导入到籼稻背景之中的效果,并已培育出几个稳定的籼型不育系。其中W6154S和W7415S通过了技术鉴定,并被全国17个省市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广泛引用。由于这些不育系都是通过籼粳杂交育成,如W6154S的系谱为农垦58S/CS253-2-3-2//珍汕97(CS253-2-3-2引自印度),W7415S的系谱为V20//农垦58S/珍汕97///金南特43等。研究它们的分类地位,对于进一步确认HPGMR基因导入籼稻背景的效果以及这些不育系在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中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光敏感核不育系 分类地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汉平原中低产田的现状与改造潜力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一、现状 1.中低产田地面积 江汉平原共有中低产田地1676万亩,以产量标准划分为中产田地和低产田地。其中低产田地818万亩(水田520万亩,早地298万亩),中产田地858万亩(水田479万宙,旱地379万亩)。 2.中低产田地产量划分的标准 低产:亩产(习惯亩,下同)水稻<300公斤,皮棉<50公斤;中产:亩产水稻300~500公斤,皮棉50~80公斤;高产:亩产水稻>500公斤,皮棉>80公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具有滋补作用的黑稻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黑稻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是水稻中的优特品种,不但具有特殊的色、香、味,而且营养丰富,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有人把它称之为补血稻。为了研究黑稻的营养价值,我们分别从各地引进了几十个品种,进行试种。经多年种植,从中筛选培育出5个品种(暂以1~5的代号表示)。在相同环境和管理条件下和当地普通水稻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成熟后,按多点采样,风干,碾成米,粉碎过筛,然后按《食品分析化学》一书的方法进行分析。蛋白质用基尔特克1030自动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亚种间杂种F_1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和优势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文章分析了44个亚种间杂交组合的简单相关、偏相关和通径系数。评价了优良组合的杂种优势率。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和单穗粒重有极显著的正偏相关。纠正了简单相关分析中的某些假象相关。通径分析认为单穗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在44个组合中,有9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对照汕优63增产20%以上,最高的增产97%。亚种间杂交稻以大穗型为主,提高结实率是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的关键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