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混菌发酵体系中异常汉逊酵母生长抑制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早期衰亡的特征及机制,建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与异常汉逊酵母混合发酵体系,研究酿酒酵母产酸、有氧混菌发酵、无氧添加新鲜培养基发酵、混菌发酵上清液及活、死酿酒酵母细胞添加对异常汉逊酵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产酸对异常汉逊酵母有抑制作用;有氧混菌和无氧添加新鲜培养基混菌发酵处理中,异常汉逊酵母的活菌数均高于无氧混菌发酵;而混菌发酵上清液添加后异常汉逊酵母的活菌数低于其纯培养;高浓度活酿酒酵母细胞的加入导致异常汉逊酵母的早期死亡,而死酿酒酵母细胞对异常汉逊酵母无抑制作用。因此,异常汉逊酵母早期衰亡,一方面是由酿酒酵母产酸及营养竞争造成,另一方面酿酒酵母的代谢产物及高密度活酿酒酵母细胞也会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非酿酒酵母在果酒发酵中早于酿酒酵母衰亡的理解。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异常汉逊酵母 混菌发酵 生长抑制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花杀螨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其杀螨活性
《农药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铃薯花乙酸乙酯粗提物为分离对象,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等4种叶螨为供试靶标,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分离得到2种具有杀螨活性的化合物(6a和2′a)。依据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江户樱花苷(5,7, 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6a)和α-卡茄碱(2′a),前者系首次从茄科植物马铃薯中分离得到。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2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等4种叶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6a(江户樱花苷)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T. urticae和山楂叶螨T. viennensis 24 h LC_(50)值分别为461.98、338.76和732.08 mg/L,其触杀活性强于对照药剂鱼藤酮,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17、1.52和3.07倍;化合物2′a(α-卡茄碱)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24 h LC_(50)分别为480.79和834.98 mg/L,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07和2.69倍。可见,江户樱花苷和α-卡茄碱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马铃薯花 活性成分 分离鉴定 江户樱花苷 卡茄碱 杀螨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日光温室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多年进行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红地球葡萄的设施棚内,研究有机肥与有机肥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与固氮菌数量,其中细菌为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分,然后依次为固氮菌、放线菌以及真菌;单施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与磷酸酶活性,单施有机肥可显著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设施葡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细菌、放线菌、固氮菌与脲酶、蛋白酶、蔗糖酶以及磷酸酶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综合比较,以有机肥配施氮肥40g/株(MN2)处理效果最佳,此模式可维持设施葡萄较高土壤生产力及促进设施葡萄土壤可持续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农药使用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作为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因病虫害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在马铃薯六大优势产区开展了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和农药使用现状普查工作.明确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共计27种,提出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金针虫、蛴螬、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蓟马等"六病六虫"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各区域情况兼顾青枯病、环腐病、黄萎病、粉痂病等病虫害的防控.探明了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分别为17次和40.03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6次和3.49 kg·hm-2.马铃薯现有农药登记产品防治对象的覆盖范围严重不足,青枯病、疮痂病、粉痂病等重要病虫害面临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窘境.在农药减施策略方面,提出践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针.建立马铃薯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早期精确诊断技术体系,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适时精准施药奠定基础.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品种布局.适时播种、合理间套作,从时空两个维度阻隔规避马铃薯有害生物的侵染.种薯源头管控,完善种薯认证监管体系.扩大合格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大力推广种薯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化学农药高效施用技术与绿色防控替代技术是实现马铃薯化学农药减施的核心驱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肥种类和施钾时期对油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钾肥种类和施钾时期对油葵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选取油葵杂交品种陇葵杂3号,采用2因素3水平(2个钾肥种类:氯化钾(F1)、硫酸钾(F2);3个施钾时期:全部种前基施(T1)、 50%基施+50%现蕾期追施(T2)、 25%基施+50%现蕾期追施+25%花期追施(T3))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2016年在甘肃省景泰条山农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KCl和K2SO4这两个钾肥品种的盘径、千粒重、粗脂肪含量、产油量、亚麻酸含量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与施用K2SO4相比,施用KCl的产量在2014年显著增加,F1T2的产量较F2T2增加了4.96%,F1T3较F2T3增加了4.06%.出仁率、油酸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显著增加,F1T1的出仁率较F2T1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1.50%、2.99%,F1T2的出仁率较F2T2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1.76%、19.7%;2015年F1T2的油酸含量较F2T2增加了5.92%;2016年F1T3的油酸含量较F2T3增加了9.09%.粗蛋白含量在2014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F2T3的粗蛋白含量较F1T3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9.95%、8.87%.粗蛋白产量在2016年显著降低,F2T3的粗蛋白产量在2016年较F1T3增加9.29%.亚油酸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 F1T3的亚油酸含量较F2T3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3.17%和3.03%.施钾时期对油葵的盘径、亚麻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油葵的千粒重、出仁率、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粗脂肪含量、产油量、油酸、亚油酸影响显著.钾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基施.油葵产量与盘径、千粒重、出仁率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油酸和亚油酸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油葵 KCl 2SO4','') >K2SO4 施钾时期 产量 产量构成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AtNHX6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拟南芥内膜反向转运体AtNHX6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从基因组中克隆了AtNHX6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上游侧翼调控区1 922bp序列,并成功构建AtNHX6基因启动子与GUS融合表达载体pCAM-BIA1381-proNHX6-GUS,通过农杆菌花序浸染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获得T3代纯合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经PCR检测扩增得到2 187bp目的条带。利用组织染色法鉴定转基因拟南芥的GUS表达模式发现,在子叶、下胚轴和花中GUS活性显著。在这些广泛表达的部位中,微管系统中的表达最为显著,真叶中只有局部检测到GUS表达;在根中GUS在根毛和侧根生长部位表达;在未成熟果荚中只有在果荚顶端和基部存在GUS活性,成熟果荚中只在果柄检测到GUS表达;在花中,雄蕊的花丝和花粉粒及雌蕊的柱头中检测到GUS表达。GUS染色分析结果表明,AtNHX6基因启动子与GUS的融合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并正常启动GUS基因表达,且AtNHX6基因主要在拟南芥的子叶、下胚轴、根、花、果荚中的微管系统、根毛和侧根生长部位以及花丝、花粉、柱头中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麦'Holdfast'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oldfast是来自英国的小麦品种,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条锈病持久抗性.本研究目的是发掘Holdfast的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持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和方法.利用铭贤169和Holdfast杂交后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于2014—2015和2015—2016年度在甘肃甘谷、甘肃中梁和四川成都进行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并统计最大严重度(maximum disease severity,MDS).基于小麦660K SNP芯片和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初步确定抗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后,将目标区域的SNP标记转化为KASP(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标记,检测整个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最后进行RIL群体条锈病成株抗性的QTL分析,在5AL和7AL染色体上发现了2个成株抗性QTL.5A染色体长臂上1个条锈病成株抗性QTL QYr.gaas-5AL,在所有环境下均存在,可解释6.5%~9.3%的表型变异;QYr.gaas-5AL位于标记Ax-109948955和Ax-108798241之间,连锁距离分别为0.5 cM和1.1 cM.在7A染色体长臂上定位到1个条锈病成株抗性QTL QYr.gaas-7AL,在2015年和2016年甘谷环境中均稳定存在,分别解释6.2%和7.3%的表型变异;QYr.gaas-7AL位于标记Ax-110361069和Ax-108759561之间,连锁距离分别为0.5 cM和0.7 cM.携带QYr.gaas-5AL和QYr.gaas-7AL抗病等位基因家系的MDS显著低于感病等位基因家系的MDS,表明QYr.gaas-5AL和QYr.gaas-7AL可有效降低条锈病严重度,可应用于小麦抗条锈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制度对胡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轮作、休闲、连作、间作、休闲1年-种植"5种耕作模式,结合通径分析,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胡麻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的影响,以及土壤养分对土壤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胡麻枞形期,研究区表土层4种土壤酶活性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耕作制度在胡麻生长前期对土壤酶影响不明显;盛花期,蔗糖酶活性T1、T2、T3和T4分别较T5提高44.6%、53.3%、61.9%和34.9%,脲酶活性T5、T1和T2分别较T4提高266.0%、157.0%和140.0%,碱性磷酸酶活性T3较T2提高54.0%;硕果期,过氧化氢酶活性T2和T3分别为1.41 mL·g-1·h-1和1.51 mL·g-4·h-1,显著高于T1、T4和T5;(2)胡麻盛花期,亚土层土壤脲酶活性T2和T5分别为1.74 mg·g-1·d-1和1.70 mg·g-1·d-1,显著高于T1、T3和T4;过氧化氢酶活性T1较T5提高212.0%,碱性磷酸酶活性T5较T4提高了21.6%;(3)蔗糖酶与碱性磷酸酶间显著负相关,与脲酶间正相关,其余酶为负相关;(4)耕层不同土壤酶活性受土壤养分因子影响的多重效应不同,pH、全磷含量能够促进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有机质、pH含量促进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亚土层不同土壤酶活性受土壤因子影响的多重效应增加,主要为限制因子,且限制因子数要远大于表土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驴盲肠体外发酵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燕麦干草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驴盲肠液体外发酵的影响,旨在为肉驴养殖中粗饲料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将燕麦干草和苜蓿按干物质比为80:20、60:40、40:60和20:80分为Ⅰ、Ⅱ、Ⅲ、Ⅳ组,通过体外产气法与人工瘤胃持续发酵法培养2、4、8、12和24 h,各时间点3个重复,发酵终止后测定发酵参数和饲草养分降解率,通过24 h时发酵参数的加权估算值计算饲草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影响了其养分降解率,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干物质(DM)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增大,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组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苜蓿含量的增加,pH逐渐升高,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时间点产气量(GP)均为 Ⅱ 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24 h时 Ⅳ 组显著高于 Ⅰ 和 Ⅲ 组(P<0.05);从发酵12 h开始Ⅲ、Ⅳ组氨态氮(NH 3-N)浓度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24 h时Ⅱ组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显著高于Ⅲ组(P<0.05),与Ⅰ、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挥发性脂肪酸(VFA)有显著影响,24 h时Ⅰ和Ⅳ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Ⅱ和Ⅲ组(P<0.05),而Ⅰ、Ⅱ组总VFA(TVFA)含量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3)发酵24 h后Ⅰ、Ⅱ和Ⅳ组均产生正组合效应,且Ⅳ组效应值最大,而Ⅲ组产生负组合效应.综上所述:燕麦与苜蓿按20:80组合时能提高DM、NDF和ADF降解率,且多项组合效应值更高;燕麦与苜蓿饲喂驴以20:80组合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