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蛋内注射技术

湖北畜牧兽医 1989

摘要:一度曾被认为从生理学上看不可能的孵化前免疫技术,随着今年在美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展览会上一套蛋肉注射设备的推出而已成为现实。这种设备每小时可对2—3万枚蛋进行免疫疫苗注射。而第一个成功、正待美国农业部给予生产批文的蛋内注射用疫苗则是马立克氏病用火鸡泡疹病毒苗。另外一个马立克氏苗SB_1株也将很快推出。再是其它一些通过蛋内注射技术免疫的疫苗,蛋内注射给予的孵化率促进剂、生长促进剂等也正在研制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鲢鳙鱼制作鱼香肠

食品科学 1989

摘要:鲢、鳙鱼属我国“四大家鱼”类,营养价值高,肌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肌体含水量大,组织结构松散,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以往我国的淡水鱼都只作生鲜品销售,加工利用很少,作为方便的熟食制品还不多。目前市场上有鱼香肠出售,但它们是以海水鱼为主,我们利用低值的鲢鳙鱼制作鱼香肠,目的是为了提高它们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减少资源浪费,并为市场增加新品种。现将研制情况报告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季棉避开红铃虫和黄萎病为害的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1989

摘要:调节作物播期,使作物易感期与病虫发生期错过,以避开病虫的危害,这是病虫综合防治的一项有效措施。短季棉鄂545是我院经作所选育出来的适应性强、能迟播早熟、优质、高产的棉花新品系,适合于不同茬口、不同栽培方式尤其适合于大麦、油菜等早茬后的连作直播,亩产皮棉一般在75公斤左右,高的可达100公斤以上。1988年我们在鄂北岗地棉区宜城县和江汉棉区天门市两地进行了试种,观察对避开棉红铃虫和棉黄萎病为害的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调节接种物用量加快沼气发酵启动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89

摘要:研究了调节接种物用量的办法代替添加碳酸氢铵的办法加快沼气发酵启动。结果表明,增大接种物用量,发酵时间不仅可提早,且产气量也有所增加,比添加碳酸氢铵的增11.45%。还可节省从沼气池出、运发酵液及补加清水的用工。这是一项经济有效的管理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川市狠抓种源加快恢复绿肥生产

湖北农业科学 1989

摘要:1987~1988年,笔者在鄂西近20个县(市)进行绿肥资源调查时发现,利川市的绿肥生产恢复得较快,其原因,除领导重视,有专人负责抓以外,主要是由于扎扎实实地抓了留种基地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发展绿肥生产的种源问题。截至1988年秋,全市绿肥留种基地发展到4处,面积达100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棉轮作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相互消长关系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1989

摘要:合理轮作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稻棉轮作能有效地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和为害,在这方面国内外己有较多的报道。但稻棉轮作对棉花害虫发生为害的影响研究甚少。为此,作者于1987~1988年在鄂北岗地棉区设置不同年限的稻棉轮作棉田,对棉花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相互消长关系进行了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门塔尔牛改良地方黄牛肥育效果的研究

湖北畜牧兽医 1989

摘要:利用两门塔尔牛改良地方黄牛,国内已有不少省(市)区正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我省从一九七八年引进两门塔尔牛在省品改站生产冻精,十年来已在鄂北、鄂中、鄂西等地用于改良地方黄牛,现已获得不同品代的杂种牛约5万多头。杂种牛较地方黄牛生长快,体型大,役力强,产肉产乳多,全省已确定在现有引进品种中将广泛采用西门塔尔牛改良地方黄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湖北农业科学 1989

摘要:作物数量遗传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生统遗传学设计和相应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探明这些性状的遗传变异特征,并通过对其遗传规律的认识来指导育种实践。对于水稻数量遗传的理论及提高选择效果的应用方面,国内外学者都作过一些探索,但选用兼具有籼粳血缘的一类改良晚粳品种(系),即亚籼粳型(籼粳亚种间的稳定中间型)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的却极少研究报道。为此,本试验结合作者所参与的晚粳育种工作,从中选配了一组以上述材料为主的品种间杂交组合,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有关性状的遗传变异特征,估算了几个重要的遗传参数,试图为杂后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上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三叶在湖北省的生长与利用

中国草地 1989

摘要: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属温带多年生牧草,是新西兰、澳大利亚草地中主要豆科牧草之一,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巴西等地有广泛分布,我国贵州、云南、江西、四川、新疆、湖北等地都有其野生种分布。我们通过对大量牧草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衣原体病间接血凝诊断液的研制与应用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89

摘要:用鹦鹉热衣原体B_(11001)株和沙眼衣原体TE_(55)株以及湖北分离的鹦鹉热衣原体CJ_4、BP_(11)和CW_3等菌株制备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抗原致敏红细胞与以上菌株的63份高免血清和156份实验感染畜禽血清能发生特异性间接血凝交叉反应。对人工感染5~15天的204份畜禽血清的检出率为100%。感染后5~7天抗体转阳,15~20天达到高峰,一般畜禽抗体可持续3个月,猪在14个月仍保持阳性水平。用此法与直接补体结合(DCF)和间接补体结合(ICF)试验对本省19个县(市)的1430份畜禽血清进行检测。IHA的阳性率:绵羊为21.57%;奶牛为9.20%;猪为23.04%;鸭为41.09%;219份鸡血清两法全为阴性。IHA和CF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4.13%和12.03%,两法的符合率为35.15%。

关键词: 衣原体 间接血凝试验 十二烷基硫酸钠抗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