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间接血凝(IHA)与斑点酶联(Dot—ELISA)诊断猪旋毛虫病的对比试验
《湖北畜牧兽医 》 1989
摘要:猪旋毛虫病是波及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给畜牧生产和人类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危言,在卫生检疫中列为首检病之一。各国对此病的诊断尤其是生前诊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初步筛选出了一些诊断方法,如间接血凝(IHA)、酶联(ELI—SA)、斑点酶联(Dot—ELISA)、补体结合反应(CF)等。本试验就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将间接血凝与斑点酶联进行比较,从而评价这两种方法对猪旋毛虫病诊断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棉花对复(混)合肥料养分的吸收与分配
《湖北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发展高浓度复(混)合肥料是当今世界化肥工业的潮流。“六五”期间开展的高浓度复(混)合肥料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我们利用同位素~(15)N、~(32)P及~(86)Rb(代钾)示踪技术研究了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对复(混)合肥料与单质肥料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分配以及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复(混)合肥料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提供依据。


PD系在我省棉花育种中的利用效果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PD系是由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实行P_(eσ)D_(ee)育种规划后,选育的PD基础育种品系。据报道,这套材料既具有各种各样的抗性基因,又具有各种控制优质纤维的基因,遗传组成相当丰富。针对其特点,我省于1983年开始引进一部分PD种质材料,并进行了一系列育种利用研究,以便尽快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 材料及方法


棉花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及“三系”杂种优势初步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1973年V.G.Meyer育成并发放哈克尼西棉胞质陆地棉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不育系为完全雄性不育,所被测试的陆地棉和海岛棉品种都良好地保持其雄性不育性而不具有丝毫恢复育性能力。恢复系为与不育系同质的带有哈克尼西棉恢复基因的可育系,恢复系在纯合状态下育性良好,但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能力很差。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J.B.Wcav-er发现海岛棉中存在恢复基因强化因子,并育成以Demeter命名的几个恢复率良好的恢复系。但80年代中期Weaver Jr等研究发现哈克尼西棉胞质对产


苜蓿南移武汉地区的试种观测
《湖北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我省低山、丘陵、岗地,土壤瘠薄,常有春旱秋旱,夏季炎热多雨,常出现40℃的高温;冬季严寒,又常遇-7℃左右的低温。热带草种难以越冬,温带草种又难以越夏,优质多年生豆科草种缺乏。苜蓿适应性强,青草产量高,干物质含粗蛋白25%,不仅是牛羊喜食的好饲料,也是生猪、家兔、家禽的优质青饲料。推广利用适合我省种植的苜蓿品种,对发展我省大面积低山、丘陵、岗地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草食畜禽,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化学去蕾对红铃虫和烂铃的控制效应
《湖北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盛成发等(1983)在研究棉铃虫经济阈值时指出,人工摘除部分早蕾可以提高棉花产量。欧阳显悦(1983)研究表明,在6月中旬对初花期的棉株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棉花产量。我们在以上试验启发下,于1986~1988年在天门市棉区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了除去棉株早蕾的试验示范,取得较好效果。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化学去蕾可以代替人工摘蕾,并大大减轻了红铃虫为害


湖北省稻种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湖北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品种资源数据库(性状信息库)在服务于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中显得极为重要。它利用电子技术发挥记忆、贮存、运算、判断和处理等多种功能,实现高效、快速和准确的现代化管理。由湖北省农科院农业现代化所和农业测试中心共同研制建立的湖北省稻种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从1988年7月调试以来,通过一年的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和研制 目标的确定


有机肥在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中的作用
《湖北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农产品品质通常包括营养、食味、加工和外观等方面。品质的标准主要决定于植物被人类利用的目的,不同的经济目的,对品质的要求就有不同的标准。影响品质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是两方面:一是遗传品质,由作物种质基因所决定,栽培措施几乎不可能动摇作物的遗传品质,要提高作物品质,育种是最重要的途径;二是农艺品质,它是栽培措施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又以气候和施肥最重要。试验发现,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和年份,其蛋白质含量变幅为8.9~15.4%,差异达到显著标准。说明外界条件可以对品质产生显著影响。提高作物的品质,需要采取持续的、综合性的


北疆梅花鹿在神农架地区适应性观察
《湖北畜牧兽医 》 1989
摘要:梅花鹿是属于偶蹄目,有角亚目的鹿科反刍动物。全世界有四十余种鹿,分布在我国境内的有十六种。人类驯养梅花鹿已有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其仍是一种野生动物。我国一直是在北方三省饲养梅花鹿,为了增加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群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充分利用林区野生放养资源,提高物种和经济效益,并通过饲养梅花


一个茎叶无毛的陆地棉新品系
《中国棉花 》 1989
摘要:本文报道从蓬蓬棉(G.purpurascens)转育了无毛性状的Q1038品系,以及该品系的遗传鉴定和研究结果。一、无毛性状的来源1980年从[((蓬蓬棉×鄂10)×鄂10×鄂10)×鄂6]F_4中选出了茎叶基本上无茸毛的株系I597。为了提高I597的衣分、产量、纤维强度,便于生产上应用,1982年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