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蚕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主成份和数量分类
《遗传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50个蚕豆品种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主成份分析,初步提出了评选蚕豆品种的遗传主成份标准,并筛选出18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品种。测定了50个蚕豆品种的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大小,将50个蚕豆品种聚类为2群、3类、9组。分类结果指出,蚕豆品种的遗传距离大小与地理差异有些似有一定关系,但在总体上,二者间无必然联系。
关键词: 遗传主成份,数量性状,数量分类,蚕豆


灰翅麦茎蜂对不同品种春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植物保护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青海省湟水流域民和、西宁、大通3地田间播种12个春小麦品种以测定灰翅麦茎蜂幼虫蛀茎危害对各品种单株穗粒重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供试春小麦品种被害单株穗粒重显著下降,损失率为9.4%~37.3%。辐阿1号损失率低,显示一定的耐虫性。
关键词: 灰翅麦茎蜂,春小麦,穗粒重,损失率


青海玉米上大面积发生棉铃虫
《植物保护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海玉米上大面积发生棉铃虫青海省不种棉花,玉米也是近年推广带状田才扩大种植。作者1996年8、9月在民和、乐都、平安、循化、化隆、尖扎等县玉米、小麦带状田的玉米果穗上发现取食果穗籽粒的夜蛾科幼虫,经鉴定为棉铃虫,亦称玉米穗虫,玉米穗夜蛾。该虫在青海省...


春麦田除草剂的应用与杂草群落演替
《植物保护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采用定点定位试验,对春麦田除草剂应用与杂草群落演替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杂草群落多样性麦田,小麦连作并分别连续5年施用同一种除草剂,原杂草群落中占优势的靶标杂草得以控制,而非靶标杂草和抗、耐药性杂草因失去竞争和制约对象而猖獗发展,发生量较原来增加几倍至几十倍,并形成优势种群,对小麦造成新的更严重的危害。一种除草剂在同田块连续施用4年,由于杂草群落演替,抗、耐药杂草兴起,除草效果显著下降而失去其使用意义。作者提出除草剂配套使用、轮用、混用等措施,并配合以合理的轮作制度,以减轻杂草群落长期受到单一的定向选择性压力。


丹巴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为害调查
《林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丹巴腮扁叶蜂(Cephalcia danbaica Xiao),自1987年由肖刚柔教授根据采自四川丹巴(桑地)的标本,定为新蜂种以来,迄今未见有关其生物学和为害的报道。近年来,该虫在青海部分林区为害相当严重,现将其发生情况记述如下。一、生物学特性 (一)寄主主要为害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亦加害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 (二)分布国内发生于四川(丹巴)、甘肃(武威),青海(大通),互助,湟中。大通县东峡林区是丹巴腮扁叶蜂的严重发生地,境内多青海云杉的片状纯林,海拔为2600-2800m。 (三)生活周期和主要习性 1.成虫发生期观察方法是在奇数年份,选择受害的云杉树,在其下用尼龙纱围绕基干扎成裙网,共计5个。在成虫出现前,每日检查一次,捉净网中当日羽化的成虫。这样直至羽化结束。据1989年定位观察,共查得成虫747头,其中雄蜂226头,雌蜂521头;


农田野燕麦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野燕麦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主要有:(1)化学防除配套技术,包括土壤处理与苗期施药两项技术。麦田以燕麦畏与野燕枯,禾草灵、骠马配套使用,并与防除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结合使用;油菜、豆田等采用氟乐灵与稳杀得、禾草克、盖草能配套使用,充分发挥化学除草效果。(2)以深耕-浅耕-浅耕或深耕-浅耕相结合的耕作法,使耕层土壤中野燕麦种子60%-80%分布。0-10cm的浅层,配合除草剂使用,便于集中防除,收到了最佳除草效果。(3)实行小麦(青稞)-油菜(豆类)-小麦(青稞)轮作,配合使用除草剂,控制野燕麦效果达95%以上。(4)在野燕麦严重危害地区,实行化学除草与合理的耕作、轮作、人工除草等综合治理技术。三年即可控制野燕麦危害,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高山毛顶蛾新亚种及其生物学观察(鳞翅目:毛顶蛾科)
《昆虫学报 》 1990 CSCD
摘要:毛顶蛾科Eriocraniidae属较原始的小蛾类群。世界已知19种及1亚种,采自全北区桦树适生带,北纬45°—70°N之间,以北美、欧洲的种类最丰富。亚洲所知甚少,惟日本记载过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2种,即:Erioerania sparrmannella(Bosc)和E.semi-purpurella(Stephens)。我国迄至1980年,才由杨集昆先生描述了发生在华北的这2个广布种。现增记青海产一新亚种,标本保存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