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暗纹东方鲀Amhr2基因外显子9的SNP7271检测及其与性别相关分析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传统PCR和ABI 3730测序技术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Amhr2基因外显子9进行了SNP7271检测和测序分析,并对该SNP位点与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SNP7271位点发生了G/C碱基突变,产生了CG、CC两种基因型。SNP7271和暗纹东方鲀性别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基因型为CG的个体生理性别为雄性,基因型CC的个体生理性别为雌性。
关键词: Amhr2基因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 性别决定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船位监控系统的拖网捕捞努力量提取方法研究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基于船位监控系统提取拖网捕捞努力量,通过统计航速获得3个峰值,拖网作业在第2个峰值,即1~2.1 m/s,拖网作业航向差一般在–50°~50°。利用航速、航向差阈值设定,把拖网船状态划分为慢速、作业、航行,然后提取出捕捞作业状态点,1 423艘拖网船共提取到处于捕捞状态的点318 433个,合计拖网捕捞时间15 921 h,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生成捕捞强度分布变化趋势图。捕捞努力量在渔业资源研究中是重要的参考值之一,与传统的捕捞努力量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实时、大范围、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用于辅助渔业资源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常用渔药对雅罗鱼杂交幼鱼的急性毒性
《水产学杂志 》 2016
摘要:在水温25℃下,采用常温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敌百虫、复合季铵碘和阿维菌素对平均体质量(1.47±0.2)g的雅罗鱼杂交(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Dybowski×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敌百虫、硫酸铜及亚铁合剂、阿维菌素和复合季胺碘的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3863mg·L~(-1)、0.8194mg·L~(-1)和0.3564mg·L~(-1);38.7298mg·L~(-1)、26.509mg·L~(-1)和26.509mg·L~(-1);3.30mg·L~(-1)、2.40mg·L~(-1)和2.30mg·L~(-1);16.10mg·L~(-1)、16.10mg·L~(-1)和16.10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859mg·L~(-1)、3.7257mg·L~(-1)、0.4mg·L~(-1)和4.80mg·L~(-1)。这4种药物对雅罗鱼幼鱼的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敌百虫>阿维菌素>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复合季铵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极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604F中的抗霉素A和伏尔加霉素类成分
《极地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极地微生物代谢产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肽类、萜类等多种骨架类型的化学成分。为从北极放线菌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等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合物手段,结合LC-MS、1H-和13C-NMR等波谱学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结构解析,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604F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抗霉素A1b(1)、抗霉素A4a(2)、抗霉素A2a(3)、抗霉素A3a(4)、抗霉素A1a(5)以及伏尔加霉素(6)和8-脱氧伏尔加霉素(7)这7个化合物。化合物1—7是首次从北极海洋沉积物来源的微生物中发现,而且是首次从同一菌株中发现抗霉素A和伏尔加霉素这两类化合物。
关键词: 北极海洋放线菌 链霉菌604F 抗霉素A 伏尔加霉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流域铜锈环棱螺体内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估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6
摘要:为掌握长江下游江段重金属的污染情况,选取长江安徽江段和太湖为采样点,铜锈环棱螺为研究对象,对其体内的重金属情况进行了监测。于2015年8月采集了35份铜锈环棱螺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螺肉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捕获的铜锈环棱螺体内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残留,Cd、Cr、Pb、Cu、Zn的残留均值分别为0.083、1.155、0.849、13.931和39.780 mg/kg。与国家相关标准作比较,Cr和Pb的超标率分别为14.29%和28.57%,其他元素均没超标。对采集地点的重金属含量分析,铜陵地区整体重金属水平含量较高,安庆地区Pb和Cr的含量较高。通过对人群食用风险评估表明,成人每周食用长江下游铜锈环棱螺Cd、Cr、Cu、Zn的摄入量相当于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的3.32%、40.12%、0.93%和1.33%,因此,食用长江下游的铜锈环棱螺对一般人群带来重金属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敏感人群对食用铜锈环棱螺的频率还应值得注意。研究结果为长江下游流域河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控制,实现科学的水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为长江下游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泛素融合蛋白UbS27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构建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肝胰腺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泛素核糖体融合蛋白Ub S27基因(ubiquitin/ribosomal S27 fusion protein,Pm Ub S27)片段,利用SMART-RACE技术克隆出Pm Ub S27基因c DNA全长,并利用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Pm Ub S27基因在斑节对虾不同组织及卵巢不同发育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 Ub S27基因c DNA全长为514 bp,开放阅读框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含有泛素(1~72 aa)和核糖体蛋白(101~147 aa)2个结构域。以DNA为模板克隆得到的基因序列由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组成。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Pm Ub S27基因在斑节对虾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胰腺、血淋巴和精巢。Pm Ub S27在卵巢发育前期(Ⅱ期)和成熟期(Ⅴ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结果表明,Pm Ub S27参与斑节对虾卵巢发育的过程并可能在卵巢发育进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香酚对俄罗斯鲟的麻醉效果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6
摘要:为明确丁香酚麻醉不同规格俄罗斯鲟所需合适浓度,采用净水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丁香酚在不同麻醉时间条件下对俄罗斯鲟的麻醉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丁香酚的质量浓度从40 mg/L提高到160.06 mg/L,平均完全麻醉时间从30.50 min减少至1.50 min,平均完全复苏时间从1.12 min增长到10.66 min。而完全麻醉后继续麻醉不同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当丁香酚的质量浓度不高于80.02 mg/L时,继续麻醉10 min内复苏率达100%;而质量浓度不低于100.82 mg/L时继续麻醉10 min则出现复苏率下降。相同浓度丁香酚对不同体重俄罗斯鲟麻醉效果实验表明,相同浓度的丁香酚对不同体重的俄罗斯鲟麻醉效果相差不大。结果提示,丁香酚用于俄罗斯鲟麻醉时,应掌握好麻醉浓度及麻醉时间,避免麻醉过度造成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噁喹酸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和对弧菌的体外药效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复方噁喹酸粉药饵投喂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和组织中消除规律,同时检测了噁喹酸对对虾源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建立了药动/药效(PK/PD)关系,提出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建议。结果显示,复方噁喹酸粉拌饵投喂给药,噁喹酸给药剂量为30 mg/kg(体质量),凡纳滨对虾血浆噁喹酸浓度—时间关系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血淋巴中噁喹酸达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0-24)和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4.70 mg/L、2 h、244.6 mg/(L·h)和18.56 h;肌肉、肝胰腺和鳃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4.11、17.20和7.01 mg/kg,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0.71、12.31和16.75 h。噁喹酸对132株弧菌的MIC主要分布在0.15~1.25μg/m L,MIC50和MIC90分别为0.62和1.25μg/m L。PK/PD相互关系参数Cmax/MIC90和AUC0-24/MIC90分别为11.76和195.7。研究表明,噁喹酸以30 mg/(kg体质量)剂量药饵给药,凡纳滨对虾能很好地吸收噁喹酸,可以有效地防治弧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