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游离二氧化硫与葡萄酒氧化褐变及氧化还原电位的相关性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游离SO2对葡萄酒氧化褐变的影响及建立葡萄酒氧化褐变的快速预警策略,利用加速氧化的方法,通过分析2种葡萄酒氧化褐变过程中褐变程度、游离SO2、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研究游离SO2与葡萄酒氧化褐变及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加速氧化过程中,葡萄酒的游离S02快速下降,褐变程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加速上升;游离S02对葡萄酒氧化褐变具有抑制作用,当游离S02含量低于3.92 mg/L时其抗氧化作用较弱.葡萄酒中游离SO2与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以利用实时检测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来监测游离SO2的含量,并对葡萄酒的氧化褐变提供快速预警.


莲雾花色苷组分鉴定及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性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莲雾花色苷类物质种类及其组成,并研究其呈色稳定性和抗氧化性,为莲雾果实色泽形成机制研究和花色苷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珍珠’和'紫红’莲雾为材料,利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ESI-MSn)测定其果皮中的花色苷组分,探讨pH值和温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探讨其抗氧化能力。【结果】鉴定出莲雾中4种花色苷,分别为矢车菊-3, 5-O-葡萄糖苷、矢车菊-3-O-葡萄糖苷、芍药素-3,5-O-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O-葡萄糖苷。2个品种所含花色苷种类、含量和比例不同',黑珍珠’主要含芍药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O-葡萄糖苷',紫红’莲雾以矢车菊-3-O-葡萄糖苷含量最高。莲雾花色苷稳定性随pH值升高而下降,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对高温敏感,在4~5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在试验范围内,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结论】莲雾所含花色苷以矢车菊素和芍药素为主,不同品种所含组分和含量有差异,同时莲雾花色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抗氧化性,具有开发价值。


不同材料附生乳酸菌对菌糠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材料附生乳酸菌对青贮菌糠发酵品质的影响,此试验富集红象草、甘蔗梢、菌糠、葛藤和甜玉米秸秆5种材料表面附生乳酸菌,制备成五种绿汁发酵液作为添加剂调制菌糠青贮饲料.5种绿汁发酵液和对照组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分别调制30份,分别在发酵第1、3、7、15、30和60天开封,每个处理每次开封5袋,即5个重复.结果表明:(1)菌糠的营养成分丰富,粗蛋白含量较高(8.13%DM),特别是氨基酸组成丰富,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饲料资源;(2)采用添加外源乳酸菌调制青贮饲料品质显著高于未添加者(P<0.05),是一种保存菌糠饲料资源的有效方式;(3)红象草绿汁发酵液组菌糠青贮饲料的pH值(4.42)最低,乳酸含量(0.79%DM)最高,效果最佳;(4)发酵时间在15 d左右效果较好,超过30 d不良发酵产物较多,其机理以及不同材料绿汁发酵液中乳酸菌的种类和数量等需进一步研究.


红曲黄酒糟蛋白酶解物制备工艺优化及营养评价
《中国粮油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高效提取利用红曲黄酒糟蛋白,以蛋白提取率和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以红曲黄酒糟和水固液比1:10,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酶解预处理黄酒糟,选用中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以2:1比例复合,最佳工艺参数为pH 6. 15,温度52. 0℃,时间3 h,加酶量2 825 U/g。在此条件下,蛋白提取率达63. 62%。黄酒糟蛋白酶解物中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甘氨酸总质量分数达53.50%,具有良好的鲜味和甘味,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别为76. 52、71. 70、74. 99、79. 03,营养均衡、合理,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


漳州产甜罗勒叶挥发油GC-MS成分分析
《中药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在漳州地区栽培的甜罗勒叶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甜罗勒叶的挥发油成分,运用GC-MS进行测定,并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经GC-MS分析得知,甜罗勒叶挥发油含90种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56.18%,倍半萜类化合物占38.18%,二萜类化合物占0.29%.含量较多的为:芳樟醇(23.94%)、丁香酚(14.85%)、α-佛手柑烯(9.49%)、τ-杜松醇(7.28%)及依兰油烯(5.37%).结论:漳州产甜罗勒叶挥发油成分较接近巴基斯坦产的甜罗勒挥发油,以此为甜罗勒叶挥发油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施用新型土壤调理剂改善烟草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考察新型土壤调理剂施用对植烟酸性障碍土壤的调理效果,在田间条件下以不施用调理剂以及传统调理剂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用量的新型土壤调理剂对烟草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调理剂可以显著提高烤烟根层土壤pH(P<0.05),比不施调理剂的处理提高0.7~1.3,土壤pH和烤烟的产量以及上等烟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和传统调理剂(白云石粉)相比,新型土壤调理剂在1100(三分之二用量)和1500(等量)kg/hm~2用量下,上等烟叶比例比传统调理措施分别提高了6.5和6.9个百分点,烟叶产量分别增加4.8%和5.1%,烟叶产值分别提高4830.0、3989.3元/hm~2。同时,1100、1500 kg/hm~2这2个用量下烟草无论在农艺性状、烟叶产量、上等烟比例和烟叶产值上均无差异,因此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1100 kg/hm~2为最佳的调理剂施用量。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分析紫薯中15种酚酸类组分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不同品种紫薯中酚酸类组分及含量,为紫薯中酚酸类组分的提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紫薯中15种酚酸类组分的方法,分析8种不同品种紫薯中酚酸类组分的含量。样品经甲醇-水溶液超声提取后,使用Waters T3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1%(v/v)甲酸-5 mmol·L~(-1)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负离子扫描方式下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结果】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15种酚酸类组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5 6~0.999 7,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5.8μg·L~(-1)(S/N≥3)和1.0~15.2μg·L~(-1)(S/N≥10);加标试验平均回收率73.3%~97.1%,相对标准偏差1.8%~8.9%。【结论】在所分析的紫薯样品中共检出5种酚酸类组分,含量0.102~1 698.490 mg·kg~(-1),其中绿原酸含量最高,对香豆酸含量最低。该法灵敏、快速、准确,适用于紫薯中酚酸类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关键词: 紫薯 酚酸类组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基于MaxEnt模型和GIS技术的烟粉虱适生区预测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以我国351个烟粉虱分布记录点、全国气候环境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GIS技术进行烟粉虱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影响烟粉虱适生区预测的主要因子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年平均温度和最热月份最高温度。预测的烟粉虱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与非适生区分别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6%、12.3%、35.2%和46.9%。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南部以及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为烟粉虱最适宜生存区域,且这些区域作物生产潜力大,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非适生区包括青藏高原、南疆沙漠区域、大兴安岭及东北极寒地区。本研究预测的烟粉虱中、高适生区域均有烟粉虱发生为害的报道,烟粉虱在我国的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关键词: 烟粉虱 MaxEnt生态位模型 潜在分布 环境因子


两种替代猎物对日本刀角瓢虫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替代猎物对日本刀角瓢虫人工饲养的效果,以烟粉虱卵为对照,研究了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对日本刀角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米蛾卵的日本刀角瓢虫存活率为17.16%,发育历期显著延长,雌虫寿命显著缩短;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处理的存活率为77.82%,雌虫寿命显著延长。瓢虫幼虫期和成虫期营养对成虫产卵能力有明显影响:幼虫期饲喂地中海粉螟卵,成虫期分别饲喂米蛾卵和地中海粉螟卵,产卵量极显著降低(分别为64.45粒和53.82粒);幼虫期饲喂地中海粉螟卵,成虫期饲喂烟粉虱卵,产卵量(539.10粒)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幼虫期饲喂烟粉虱卵,成虫期分别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产卵量极显著降低(分别为59.30粒和71.38粒)。因此,米蛾卵不适于日本刀角瓢虫饲养,地中海粉螟卵可作为瓢虫幼虫期饲养的替代猎物。
关键词: 日本刀角瓢虫 地中海粉螟卵 米蛾卵 生长发育 繁殖力


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的茶树防御反应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茶树新梢叶片被茶丽纹象甲为害前后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从信号监测与转导、转录因子、次生代谢物生成等方面分析了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的茶树防御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茶丽纹象甲为害茶树新梢叶片后共检测到显著上调表达基因309个,显著下调表达基因297个,这些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共分成23类。(2)检测到信号监测与转导过程中合计17个单基因上调表达2.0~2.8倍,包括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信号系统蛋白激酶基因、茉莉酸信号通路基因、钙离子信号基因、水杨酸代谢通路基因;检测到21个转录因子单基因上调表达1.8~2.8倍,包括bHLH、WRKY、bZIP、MYB、UAF等转录因子;检测到苯丙类、类黄酮及萜类物质代谢过程中合计8个单基因上调表达2.1~2.5倍,包括苯丙酮酸互变异构酶基因、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花色素还原酶基因、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基因、法尼醇脱氢酶基因。研究认为,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信号转导、转录因子及次生代谢过程中的基因增量表达以机械损伤作用为主,昆虫口腔分泌物对这些基因的诱导表达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关键词: 茶树 茶丽纹象甲 信号转导 转录因子 次生代谢 差异基因表达谱 转录组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