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喷施赤霉素对骏枣叶片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明确骏枣花期喷施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对内源GA3含量、光合效率及品质产量的影响为目的 ,以骏枣为材料,于骏枣盛花期叶面喷施外源赤霉素,处理质量浓度分别为0 mg/L(CK)、10 mg/L、20 mg/L、40 mg/L、60 mg/L、80 mg/L,测定骏枣叶片相关指标及光合作用,检测果实缓慢生长期、迅速生长期、白熟期、转色期和红熟期果实内源GA3含量;在红熟期调查骏枣品质产量相关指标.结果 表明:喷施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后骏枣叶片光合作用表现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其中处理40 mg/L对叶片光合作用的促进最显著;随着枣果发育,幼果期内源GA3含量显著上升,果实缓慢生长期内源GA3含量快速下降,赤霉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内源GA3含量,全红期果实中处理较对照的内源GA3含量提高了0.011~0.031 mg/kg.品质方面,低质量浓度处理与对照相比单果质量和产量有所增加,果形指数和果柄耐拉力差异不明显;随着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全红期枣果可溶性糖、总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纤维素含量逐渐下降后上升.喷施赤霉素能明显提高骏枣果实质量和叶片光合效率,因此在新疆地区骏枣以高产优质为目标建议喷施40 mg/L赤霉素.
关键词: 骏枣;赤霉素;光合;叶片;营养品质;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畦灌下不同施肥方式新疆棉田氮素淋溶损失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渗滤池采集不同施肥方式下棉田耕层土壤的淋溶液体,测定总氮、铵态氮以及硝态氮的含量,旨在研究畦灌下不同施肥方式棉田耕层土壤中氮素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显示,在新疆棉田常规地面灌溉制度下,农民常规施肥、测土配方优化施肥、优化施肥基础上增加50%施氮量时淋溶到90 cm以下的总氮量分别为5.35、5.34、5.52 kg·hm-2·年-1,氮流失系数分别为5.49%、4.92%、7.79%。氮淋溶以硝态氮为主,占总氮流失量的26.30%~27.85%,铵态氮流失量较少,仅2.18%~2.54%。每次施肥灌水都会引起氮淋溶,但是春灌引起的淋溶量是生育期每次灌水后的3~5倍。减少氮肥施用量和由棉花需要优化每次追肥量,均可以减少氮淋溶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树树冠遮阴对间作冬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树-小麦间作模式是新疆南疆地区的主要农业种植模式。试验以扁桃-冬小麦(新冬20)间作模式为对象,通过主干分层形(DC)、小冠形(SC)、开心形(OC)和高干形(HS)4个树形和3个间作距离(分别距树干距离1.5、2.5和3.5 m)共同营造不同果树树冠遮光处理,以单作小麦为对照,对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灌浆期环境因子、籽粒灌浆特性进行测定,对灌浆特征参数与千粒重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树形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树冠遮光导致小麦冠层上方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红光/远红光(R/FR)和温度显著降低,湿度显著提高,变化程度受树形和间作距离的共同影响,4个树形对应间作区域PAR降幅均为DC>OC/HS>SC,除HS外,同一树形不同间作距离PAR降幅均表现为1.5 m>2.5 m>3.5 m, PAR降幅分布范围为35.5%~86.6%。采用三次多项式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籽粒重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千粒重的降低与平均灌浆速率(V)、最大灌浆速率(Vmax)、有效灌浆持续期(Se)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Vs)的下降密切相关。灌浆特征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e缩短、V降低主要是由小麦冠层入射PAR强度的下降导致的。果粮间作模式下,树冠遮阴使PAR强度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Se下降,最终导致间作小麦千粒重降低,当间作距离大于75%树高、遮阴强度≤自然光强的35.5%时,间作可以通过延长有效灌浆持续期,提高小麦千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松深度对甜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和产糖量的调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20年在新疆喀什新糖区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个处理,其深松深度分别为:35 cm(S35)、45 cm(S45)、55 cm(S55),及未作深松处理(CK),研究不同深松深度对甜菜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将甜菜形态特征与产量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45、S55处理能提高甜菜单株绿叶数1.67~2.67个,且S55处理与CK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甜菜最大叶片长34.29%、最大叶片宽16.6%及最大叶柄长12.71%,为甜菜植株提供了较大的源,促进了甜菜根直径、根围、根体长、根尾长及根尾质量的增长或增重,有效促进甜菜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从而增加甜菜根冠比10.17%和生物量积累的15.15%。S45、S55处理单根质量和含糖率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长了12.67%和10.20%,5.26%和8.33%,从而使S45、S55处理的甜菜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增长了14.71%和15.85%,20.75%和25.48%。主成分分析表明,深松条件下甜菜生长的主要指标为叶柄长、根冠比和生物量地下分配比例。在喀什新糖区深松深度为55cm可有效增加甜菜产量和产糖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冬播春麦品种生育进程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冬前播期对新疆北疆春小麦生育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7—2019年在田间设置3个冬前播期(10月中旬、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和春播期(3月底,CK),分析‘新春6号’、‘新春20号’、‘新春27号’和‘新春43号’4个春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的生育进程、茎数动态、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冬播处理平均出苗率(59.13%)较春播处理平均出苗率(80.70%)降低21.57个百分点,年际间差异大,同一春麦品种不同冬播期处理之间出苗率差异显著;冬播较春播处理早出苗9~15d、早成熟8~11d、延长生育期6~18d;降低总茎数峰值,总茎数峰值提前出现;冬播处理2年平均产量(7 065.99kg/hm2)较春播增产17.10%,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30.68%和5.59%,冬播期处理间产量平均值差异不显著。冬播处理使供试春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均有所降低,但处理间籽粒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同一冬播期的不同小麦品种的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差异显著,以‘新春43号’和‘新春6号’较高。冬播处理较春播小麦增产,主要是穗粒数增加的结果;冬播使春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降低,同一小麦品种的不同冬播处理间籽粒品质指标差异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和品质结果,10月下旬—11月上旬是新疆北疆春麦品种适宜的冬播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450万株·hm-2(M1)、525万株·hm-2(M2)、600万株·hm-2(M3)、675万株·hm-2(M4)和750万株·hm-2(M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核桃树冠下区和远冠区下冬小麦旗叶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特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核桃树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在远冠区各指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种植密度处理的冬小麦旗叶Pn、Tr,Gs、Fv/Fm、ΦPSⅡ均低于相应远冠区.冠下区和远冠区的籽粒产量分别以M1和M2处理最高,分别为3 212.19和3 911.12 kg·hm-2.综合来看,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50万~525万株·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叶剂喷施时间对棉花产量品质及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脱叶剂喷施时间对棉花产量、品质以及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小区试验,分析脱叶剂不同喷施时间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脱叶效果及种子成熟度的影响。【结果】吐絮率50%时喷施脱叶剂,脱叶效果最佳,喷施脱叶剂后20 d,脱叶率达到92%。脱叶剂喷施过早,植株未老化,叶柄处离层不易形成,脱叶剂喷施过晚,后期的低温未能最大限度发挥药剂作用。【结论】脱叶剂喷施越晚,棉花衣分与单铃重越大,但喷施过晚,会导致棉铃在采收时无法吐絮,并且脱叶效果差,造成采收时含杂过大;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过高,脂肪含量不足,种子不饱满,影响种子的生活力。新疆北疆种子棉在吐絮率达到50%时喷施脱叶剂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旱处理下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光合作用效率的强弱。为探究影响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遗传机理,挖掘与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相关的SNP位点以及候选基因,本研究对119份冬小麦品种(系)开花期和灌浆期水旱处理下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结合50K芯片,采用Q+K模型对水旱2种处理下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份小麦品种(系)当K=3时,?K达到最大,因此供试材料可分为3个亚群,亚群1、2、3分别占比48.74%、23.53%和27.73%。50K芯片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091~0.375,全基因组LD衰减距离为4.27 Mb。水旱处理下小麦灌浆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高于开花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P<0.001的阈值下,水旱两处理下共筛选出88个与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分布于除4B、5A、7A以外的18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为9.39%~15.69%。水旱2种处理下在开花期共检测到41个与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其中水处理下检测到40个位点,旱处理下检测到1个位点;灌浆期共检测到51个与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其中水处理下检测到42个位点,旱处理下检测到9个位点;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均存在的位点共有4个,分布在3A和6A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1.44%~14.71%。位于4A上的1个位点在开花期的2个环境下同时发现,贡献率分别为12.01%和12.26%,是稳定的位点。水处理下共筛选到21个可能影响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候选基因,其中包含编码叶绿素酶、镁离子转运体、磷脂/甘油酰基转移酶家族蛋白、GATA转录因子的基因等;旱处理下共筛选到3个可能影响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基因,包含叶绿素a-b结合蛋白、F-box蛋白、脱水应激蛋白。上述基因参与叶绿素合成与分解,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本研究可为基因克隆与标记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叶绿素相对含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水旱处理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人机成像高光谱的棉叶螨为害等级估测模型构建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实时、准确地了解新疆棉田棉叶螨(优势种为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发生情况,利用高光谱图像中的7种植被指数,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棉花冠层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用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表征)遥感估测模型和棉叶螨为害等级遥感估测模型,实现棉叶螨为害的实时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对应的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明显差异,棉叶螨为害等级与棉花冠层叶片SPAD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7个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对应的棉花冠层叶片SPAD遥感估测模型中,SPAD-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估测模型的估测决定系数为0.915,均方根误差为3.451,识别精确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型。表明利用棉花冠层叶片SPAD遥感估测模型可快速无损地获取棉叶螨为害数据,构建的棉叶螨为害等级估测模型可用于植保人员快速准确获取棉叶螨为害情况。
关键词: 无人机 成像高光谱 棉叶螨 为害等级 叶绿素相对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北部地区农林复合生境瓢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疆特有天敌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开发潜力和利用前景。本文于2019年5—9月采用扫网法,对北疆地区麦田、玉米田、苜蓿田、棉花田、农田防护林以及果园等6种典型生境的瓢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瓢虫标本5501号,隶属3个亚科6族13属23种,其中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28.52%)、方斑瓢虫Propylea quaturodecimpunctata(20.21%)以及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Stethorus) punctillum(16.51%)三种为优势种群;不同生境瓢虫群落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在季节动态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苜蓿田个体数量分布最多(262号/样地/次)、种类也最为丰富(20种),棉花田个体数量(48号/样地/次)及物种数(4种)最为稀少;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依次为8月上半月>7月下半月>5月下半月>8月下半月>7月上半月>6月下半月>9月上半月>6月上半月。各生境中,防护林多样性指数(0.62)、丰富度指数(2.06)、均匀度指数(0.72)在整个生长期中维持着最高的水平,其次是苜蓿田生境的多样性水平较高(0.55、2.35、0.49),而棉花田生境多样性指数(0.21)、丰富度指数(0.46)和均匀度指数(0.57)平均水平最低,但优势度指数(0.70)最高;相似性分析表明,群落相似性系数在不同生境之间属于中等相似(0.5≤q≤0.75)。不同月份间相似性程度较高,28个不同月份组中,8月下半月与9月上半月间的瓢虫相似性系数最高(0.94),共同种有深点食螨瓢虫、多异瓢虫等15种,其他月份间属于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新疆北部地区瓢虫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较为丰富,不同月份间分布相对均匀,自然控制能力较强,尤其是防护林和苜蓿田生境,应加强保护与利用当地天敌资源,为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