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外蔬菜新品种选育的比较及我国的发展对策
《种子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对中外蔬菜新品种选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加快蔬菜新品种的培育,从蔬菜新品种源头上提升和改善蔬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微生物混合发酵去除生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饲料工业 》 2005
摘要:利用生物发酵法,对筛选出的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有分解破坏作用的3种微生物菌种进行混合发酵,对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为:基质为豆粕,通气量为60g干料/500ml广口瓶,料水比为1:1,接种量为酵母菌y-0214%、y-0282%、乳酸菌Lc2%,起始pH值自然,起始温度为30℃,发酵72h后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被完全分解除去。


省级农科院建立所处级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 》 2005
摘要:就建立省级农科院所处级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的主要框架、主要内容进行了调研,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就规范所处级领导干部的责权利,试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包括考核评价内容、考核评价方法、考核评价主体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并探讨了省级农科院建立所处级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的原则、要求与需创造的条件。


浅析几种花卉的花器结构和杂交育种方法
《浙江农业科学 》 2005
摘要:以三色堇、金鱼草、矮牵牛等 3种花卉为主体 ,根据不同的花器结构 ,阐述了各自的杂交育种方法和要求 ,为以后更进一步进行杂交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氮营养对褐飞虱在IR64稻株上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英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褐飞虱对不同含氮量的 IR64稻株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寄主含氮量对褐飞虱种群选择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取食和产卵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 ,无论褐飞虱饲养在高氮和低氮稻株上其雌成虫均显著偏爱在含氮量高的稻株上取食和产卵 ,而若虫对不同含氮量稻株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 .随着稻株含氮量的下降褐飞虱取食和产卵的位置从叶鞘底部逐渐向上部转移 ,直至叶片中脉 .在低氮稻株上若虫和成虫均偏向于较高的位置取食和产卵 ,而且不同的种群有明显差异 .饲养在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种群在低氮稻株上的取食频次最高 ,褐飞虱种群的取食频率与其前期饲养的寄主有关


封育次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优势种群竞争密度效应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以退化红壤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种群竞争密度效应,并提出一个适用性更强的竞争密度效应模型.研究表明,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竞争密度效应明显,优势种群平均胸径(D)、平均胸高断面积(S)、平均单株材积(V)、林分蓄积量 (M)与种群密度 (ρ)的竞争密度关系密切,达到极显著水平(α<0. 01);新竞争密度效应模型较前人模型描述C-D效应效果更理想,可在森林竞争密度效应研究中应用. 表 4参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