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38条记录
马铃薯X病毒山西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核苷酸序列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GenBank公布的马铃薯X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和外壳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X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要高于基因组全序列的同源性,并且外壳蛋白基因3'端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又高于5'端.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马铃薯感病植株的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得到了马铃薯X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该基因含714个核苷酸,编码238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马铃薯X病毒其他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为80.2%~97.5%,且3'端的同源性要高于5'端.上述结果预示,RNA干扰抗病毒基因工程中,利用马铃薯X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3'端比用5'端是更好的策略.图3表4参17

关键词: 马铃薯X病毒 外壳蛋白 基因克隆 核苷酸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大豆新品种——晋豆34号

农村百事通 2008

摘要:一、生物学特性"晋豆34号"大豆在山西省中部春播出苗至成熟生育期为133~135天,一般年份在9月25日左右即可成熟。黄淮海中部夏播,全生育期112天。在晋中春播株高80厘米左右,分枝一般2~3个,雨水充足年份可达3~5个,主茎17~19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尖椒1、2、3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8

摘要:晋尖椒1、2、3号三个辣椒品种均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果面有皱折、辣味强的辣椒新品种,并通过了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认)定,已在山西及周边省区推广种植。1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盛果期早生富士栽培管理技术

山西果树 200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播期对强筋小麦"临优145"和中筋小麦"临优2018"籽粒灌浆进程中粒重、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并探明了它们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优质小麦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符合一元三次方程,分别呈"慢-快-慢"的"S"型和"高-低-高"的"V"型变化;开花后23 d蛋白质含量最低;蛋白质产量随灌浆进程呈持续上升趋势。随播期推迟,优质小麦最大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起始生长势提高,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延长,旗叶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以10月9日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速率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临优145"有效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临优2018"有效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间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 播期 优质小麦 灌浆特性 粒重 蛋白质含量与产量 光合特性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病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多重PCR诊断与防制

养猪 2008

摘要:猪蓝耳病病毒(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引发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由此引发的疾病具有隐性带毒、亚临床感染、垂直传播和持续感染的特征,它们的共同致病症状是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胎儿木乃伊,新生仔猪高死亡率;育肥猪食欲不振、呕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斑潜蝇研究中的应用

山西农业科学 2008 CSCD

摘要:斑潜蝇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潜蝇中的运用多集中在斑潜蝇属,且主要在种群分化和种类鉴定两方面。用于种类分子鉴定的技术有很多,新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表。主要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斑潜蝇种群分化和种类鉴定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斑潜蝇 种群分化 种群鉴定 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荞深加工技术研究

农村新技术 2008

摘要:苦荞属蓼科,是粮药兼用的珍贵资源,仅在我国中西部高海拔冷寒地区有规模化栽培和利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科学家深入研究,对苦荞的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该文从分析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6个问题入手,阐述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目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基本原则,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立足现状、统筹规划等五项编制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规划 问题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夜蛾发生特点及赤眼蜂利用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2008 CSCD

摘要:通过两年的研究,明确了太原地区甘蓝夜蛾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期为5~6月,第二代为害期为7~8月,第三代为害期为9~10月。室内用4种赤眼蜂对甘蓝夜蛾卵进行了抑制孵化试验,寄生率分别为:螟黄赤眼蜂97.68%,广赤眼蜂92.91%,玉米螟赤眼蜂80.90%,松毛虫赤眼蜂53.51%。甘蓝田、苤蓝田释放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5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68.76%,广赤眼蜂寄生率56.25%;9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92.82%,广赤眼蜂寄生率88.16%。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甘蓝田、苤蓝田均未发现有赤眼蜂寄生。

关键词: 甘蓝夜蛾 赤眼蜂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