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淀粉型甘薯新品种苏薯23的选育及应用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选育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满足市场与淀粉加工企业对优质高产淀粉型甘薯品种的需求。【方法】2006年分别以自选优良品系宁K17-8为母本、宁I5-12为父本,通过品种间杂交获得杂交种子,2007~2011年通过实生苗筛选、初级鉴定、高级鉴定等过程选育而成。2012~2013年参加江苏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综合评价其鲜薯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干物率、抗病性、商品性、丰产性和稳定性等。【结果】在2012~2013年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中,苏薯23鲜薯和薯干平均产量分别为34105.58、10987.95 kg/ha,比对照苏渝303增产5.93%和29.37%;平均淀粉产量为7405.19 kg/ha,比苏渝303增产38.02%。在2014年江苏省甘薯品种生产试验中,其鲜薯、薯干平均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为32598.00、9821.55和6564.45 kg/ha,分别比苏渝303增产8.68%、23.22%和30.14%。该品种薯块烘干率32.26%,薯块淀粉含量21.70%。薯块萌芽性好,单株结薯3~4个,结薯集中、整齐,大中薯率(按重量计)在90%以上,耐贮性好;食味品质和商品性好,丰产性和稳定性优,中抗黑斑病。苏薯23于2015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苏薯23综合性状优良,春、夏薯均可种植,适宜在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地区推广种植。


氮肥用量与基追比例对弱筋小麦‘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优质弱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新品种生选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180、240、300 kg/hm23个施氮水平和基肥∶分蘖肥∶拔节肥为9∶1∶0、7∶1∶2、5∶1∶4等3个施氮方式,研究了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生选6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受氮肥用量影响不大;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穗粒数先增加后减少,千粒重则增加;随着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穗数、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则基本不变;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及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升高;面团稳定时间随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而缩短,饼干厚度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生选6号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施氮量为180 kg/hm2,施氮方式即基肥∶分蘖肥∶拔节肥为7∶1∶2。


雅津系列甜高粱品种在江苏沿海盐碱地适应性研究初报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高粱是集生物能源、酿酒、饲料等多用途的一种抗盐碱、耐贫瘠、高光效的C4作物。在粮棉争地的大背景下,为了解甜高粱在江苏沿海盐碱地适应性情况,本研究引进3个甜高粱品种进行示范种植。结果表明:引进的3个甜高粱品种中相对早熟的是雅津201,糖锤度相对较高的是雅津71,雅津71、雅津95秸秆产量相对较高、耐盐碱性强、长势长相好、抗病虫性突出,但株高相对较高,且生育期较长。故需引进早熟、株高适中的品种,种植行向也应改变,同时后期加强施肥、培土等。初步形成江苏沿海盐碱地的甜高粱育种目标并完成开发产业链的初步探索。通过引进合适的品种并结合栽培技术集成在江苏沿海盐碱地种植甜高粱是可行的,产业链开发也将有广阔前景。


KT/HAK/KUP家族基因在桃开花期的表达及对钾肥施用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转录水平探索KT/HAK/KUP家族基因在桃花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及对钾肥施用的响应特征,明确关键基因并验证其功能。旨在揭示钾素营养状况与桃花开放之间的直接关系,为果树施钾及高效园艺作物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霞晖6号’桃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钾肥施用分析其对桃花生长发育、钾素含量及花朵开放时期的影响;通过HNO3-HCl O4法消化样品,利用ICP-AES设备测定桃花开放不同时期的钾离子含量;利用荧光实时定量q RT-PCR技术,分析KT/HAK/KUP家族基因在桃花开放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确定主效基因;进一步通过q RT-PCR技术分析KT/HAK/KUP家族基因在桃花开放不同时期对钾肥施用的差异响应;利用异源细菌缺失功能互补法验证主效基因的功能,将KUP11的CDS序列克隆到p PAB404中形成重组表达载体p PAB404-KUP11,测序验证的重组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功能缺失突变菌株TK2420中,分析重组载体p PAB404-KUP11恢复TK2420突变细菌吸收外界K+(KCl或K2SO4)的功能。【结果】钾肥施用使‘霞晖6号’桃花提前2 d开放,并显著促进了盛开期桃花的发育,花朵鲜重增加21.5%。此外,盛开期桃花K+含量也最高,其次是初开期和花蕾期,败落期则最低。因此,钾肥施用显著增强了桃花开放过程中花朵K+的富集水平,在花蕾期、初开期、盛开期和败落期分别提高了24.3%、27.4%、29.1%和26.2%。KUP1—13在桃花开放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但在盛开期的表达水平均达到最高,且在转录水平对钾肥施用的响应不同。KUP1和KUP5基因对钾肥施用最为敏感,其表达水平从花蕾期至桃花盛开期是持续被诱导的;KUP11在桃花开放的整个过程中表达量最高,钾肥处理显著诱导了其在花蕾形成初期的表达并抑制了其在桃花败落期的表达量。表达载体p PAB404-KUP11能恢复TK2420细菌重新吸收K+,且对外界KCl和K2SO4均有吸收,说明KUP11的表达水平与K+的吸收呈正相关性。【结论】钾肥施用促进桃花发育,改善钾营养状况,催使桃花提前开放,并对KUP家族基因在开花不同时期转录水平的调控有差异;KUP11转运体具有吸收外界K+的功能,在桃花开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桃 开花 钾 KT/HAK/KUP 钾素平衡


采前套袋对金陵黄露桃低温贮藏特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以鲜食黄肉桃品种金陵黄露果实为材料,以不套袋为对照,研究了采前套白色单层纸袋、黄色单层纸袋对采后低温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及贮藏过程中黄色单层纸袋处理果皮的红色饱和度(a*)、红色饱和度/黄色饱和度(a*/b*)、叶绿素含量、花色素苷含量始终处于最低水平,而色饱和度(C*)、色调角(h)和亮度值(L*)则相反;贮藏期间,硬度以白色单层纸袋处理最高,黄色单层纸袋处理次之,套袋处理的硬度在贮藏前期至中期较稳定,后期降低,而不套袋处理则明显下降;不套袋与套袋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前期不套袋处理下降迅速,之后回升,而套袋处理相对恒定。采前套袋有利于保持金陵黄露桃较好的外观品质、果实硬度及内在品质,提高耐贮性。


具有亚红叶标记的抗虫彩色杂交棉选育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介绍了具有亚红叶标记的优质、高产彩色杂交棉新组合苏彩305的选育经过和农艺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该组合的籽棉产量264.5kg/667m2、皮棉产量94.8kg/667m2,分别比苏杂201(CK)增产11.65%、7.56%,具有明显的产量竞争优势;衣分35.82%,低于对照1.35个百分点;棉铃大,单铃重达6.3g,比对照高0.9g;纤维长度29.43mm、整齐度指数84.6%、马克隆值4.45、伸长率5.5%、比强度34.20cN/tex,综合纤维品质达优质Ⅱ型;具有亚红株标记,在苗床期观察子叶和小真叶即可区别真假杂种;通过在苗床去除绿苗杂株,可有效保证杂交F1群体的彩棉株率达98%以上。苏彩305利用双亲杂交互补优势,充分整合了亚红叶标记、优质、高产、抗虫等多个农艺性状,是一个在生产上具有推广潜力的彩色杂交棉新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