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福建葡萄产业的前景与问题

福建果树 20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海丘陵山地枇杷果园施用保水剂的效应研究

现代园艺 20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灵侧耳菌丝生长与培养条件的相关性研究

北方园艺 2006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雏番鸭实质器官的超微结构

中国兽医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发病雏番鸭的心、肝、肺、肾、脾脏、胸腺、法氏囊等7种实质器官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电镜下发现:心、肝、肺、肾等实质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水肿以及局灶性溶解坏死;各器官血管内皮细胞脂滴增多、水肿以至坏死脱落,通透性增加;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呈散在或灶性浸润于坏死区和实质细胞间。免疫器官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的部分淋巴细胞、浆细胞坏死和不同程度凋亡,且细胞溶解坏死形成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并被大量增生的吞噬细胞所吞噬,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上述结果提示,番鸭呼肠孤病毒能导致番鸭免疫抑制。

关键词: 番鸭呼肠孤病毒 雏番鸭 器官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山地生态果园开发及成效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摘要:针对红壤山地果园开发中存在生态退化,经济效益低等现状,依据红壤山地农业资源开发整体耦合效应理论,提出了以套种优质牧草为纽带的生态果园开发模式,并详细论述了生态果园生产模式以及果园低改技术、牧草套种技术、草牧结合技术、菌草结合技术以及草沼结合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及其实施成效;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和提高果树产量与品质,同时以牧草为纽带发展牧业、渔业、食用菌业和气能源业,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促使丘陵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以优化发挥。

关键词: 红壤山地 生态果园 耦合效应 牧草套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产品中牛磺酸测定前处理方法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摘要:探讨了海产品中牛磺酸测定的三种前处理方法:6%磺基水杨酸热水浴提取法;0.02mol/L盐酸提取法;70%乙醇沸水浴提取法。结果表明:采用6%磺基水杨酸热水浴提取法均比0.02mol/L盐酸提取法和70%乙醇沸水浴提取法测定值高,测定结果精确度高、重现性好、回收率达98%、变异系数(CV)为1.86%。该法试剂成本低,操作简便,且能同时测定其它18种游离氨基酸,是海产品牛黄酸测定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海产品 牛磺酸 前处理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白灵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食用菌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PDYPA均是4个白灵菇菌株的最适母种培养基。白灵N2菌丝长速最快,满袋时间最短23 d。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处理,白灵N1、N2现蕾率最高为100%,且现蕾数多,现蕾时间快,但成菇畸形率高。接种培养90 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均都不能现蕾;搔菌的白灵N1、N2现蕾率为100%,催蕾期比接种培养30 d后开始催蕾的短近1倍以上。接种90 d后开始催蕾的搔菌处理留蕾1个的,成菇畸形率为 0%,白灵N2生物学效率最高,其次为白灵N1,白灵L最低。成熟期出菇温度为13~15℃的白灵Z生长周期比出菇温度7~ 15℃的缩短6 d。

关键词: 白灵菇 搔菌 催蕾期 现蕾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甜107栽培密度对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农业与技术 2006

摘要:以超甜玉米新品种闽甜107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在5.7万株.hm-2时,鲜苞商品性状和产量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取得好的效益。密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鲜苞商品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闽甜107 密度 商品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菜型甘薯栽培技术及施氮安全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摘要:为了探索叶菜型甘薯高产栽培安全施肥技术以及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采用不同种植密度、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施肥水平以及测定作菜食用部分硝酸盐积累情况等试验,初步明确了中长蔓分枝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0~33万株,短蔓分枝强的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27~30万株。施足肥料、多施氮肥对提高茎叶产量和茎叶鲜嫩度有明显效果,多施有机肥、拉长追肥间隔期以及优化配方施肥是降低茎叶硝酸盐含量行之有效的措施;而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采摘、清洁园地、优化施肥、重施基肥以及加强管理、运用水肥促控技术、调节茎叶生长速度是叶菜型甘薯高产栽培与施氮安全关键技术措施。

关键词: 叶菜型甘薯 栽培技术 氮肥 硝酸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欧洲鳗鲡血清免疫球蛋白纯化及其结构分析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亲和层析技术提纯欧洲鳗鲡免疫球蛋白(Ig),并对欧鳗Ig的结构和抗原性进行分析。层析结果表明:Ig蛋白呈现一个锐形曲线,蛋白峰与抗原活性峰高度重叠。SDS-PAGE分析表明:欧鳗Ig重链分子量为68kD,轻链有3条,分子量分别为21kD、23kD和26kD。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非变性非还原条件下,欧鳗Ig有790kD和350kD2条蛋白带,在变性非还原条件下有790kD、593kD和350kD3条蛋白带。Western-blotting试验证实:兔抗欧鳗Ig能识别欧鳗Ig的多种不同聚合体和Ig的重链,但不能识别Ig的轻链。结论:欧鳗Ig在自然条件下可能以四聚体和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这与其它硬骨鱼的Ig形式有差异。欧鳗Ig链间二硫键不健全,在SDS作用下可解聚产生多种不同分子量的聚合体,首次揭示欧鳗Ig的轻链有3种异型。

关键词: 欧洲鳗鲡 免疫球蛋白 亲和层析 结构分析 抗原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