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茬口和施氮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在山西临汾建立了大豆、油葵、玉米和休闲4个茬口。开展了不同茬口、施氮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各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的产量及产量结构在茬口间的表现存在差异,其中产量以玉米茬>油葵茬>休闲茬>大豆茬,穗数以玉米茬和休闲茬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油葵茬较高,各施氮水平下不同茬口间的产量及产量三因素存在1%或5%的差异。各茬口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的产量在不同施氮水平的表现存在差异,其中强筋品种以高、中(大豆茬)氮水平产量较高,中筋品种以中氮水平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利用8份不同遗传类型的大白菜材料,按Griffing方法Ⅱ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考察生育期、叶球重、净菜率、软叶率、抗病性(病毒病发病率、病毒病发病指数、霜霉病发病率、霜霉病发病指数)、粗纤维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性状,分析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杂种的特殊配合力,得出亲本选择的规律,即:若要获得具有优势的后代,亲本之一必须有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与Mi相关的抗蚜基因的引物设计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摘要:通过NCBI等生物信息数据库搜索出与此抗蚜相关的Mi-1.1、Mi-1.2的基因组DNA序列[(Mi-1.1(CS025317 3768 bp,DNA和Mi-1.2(CS025319,3774bp,DNA)],采用Primer Premier生物信息学软件设计出Mi-1.1、Mi-1.2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引物,采用Oligo对引物进行分析,并得到:Mi-1.1的上下游引物分别是5'-AAATACTGTGGTTGCGTGAA-3'(Seq No:3347)和3'-GGGTGCTCGAAGTCTAGG-5'(Seq No:3736);Mi-1.2的上下游引物分别是5'-TAAAGTTGCGAGTGCTGT-3'(Seq No:2996)和3'-TGTTAGTAGGTCCCTCTT-5'(SeqNo:3462)。为抗蚜育种研究和PCR扩增提供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东乌麦品质性状和产量结构的分析与探讨
《陕西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河东乌麦不仅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而且有较高的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及最大抗延阻力等,且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多数品系亩穗数达到20~40万,穗粒数38~50粒,千粒重35~50g、产量335~500kg/667m2,且对小麦条中29、31号生理小种和白粉病表现良好的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东乌麦营养特性、品质性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耕作与栽培 》 2007
摘要:河东乌麦是选用中国农科院作物栽培研究所培育的86243,87W005硬粒小麦为母本,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自育的提型恢复系7EB87为父本,运用远缘杂交和非配子融合技术紫黑小麦为父本与兰粒、黑粒及白粒小麦常规杂交育种,经过十几年连续杂交选育而成的黑粒、兰粒、紫粒、紫黑粒黑小麦品种与品系,因其育成地点为古城河东的运城,故称为河东乌麦。河东乌麦属冬性、半冬性黑小麦品种与品系,其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色素等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麦,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宜,且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而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等均高于普通小麦,因此可制作各种各样花色繁多的功能性保健食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獭兔RAPD标记与部分繁殖性能相关的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 》 2007
摘要: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RAPD)对獭兔部分繁殖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选用15条随机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共筛选到与獭兔部分繁殖性能之间存在一定相关的4个引物,OPA1、OPA7、OPA14和OPA15,分别检测到9、6、8和8个条带。OPA1引物的2号条带有和无两组的初生重、初生窝重之间分别存在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差异。OPA7引物的4号条带有和无两组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初生窝重之间分别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OPA14引物的6号条带有和无两组的初生重、初生窝重之间均存在显著(P<0.05)的差异。OPA15引物的2号条带有和无两组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之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海拔冷凉区玉米新品种并单6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1品种来源与选育经过并单6号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用自选系H02-18作母本,H02-86作父本杂交,经2002年鉴定试验、2003年品比试验、2004-2005年山西省特早熟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逐级选育而成。并单6号属于特早熟玉米品种,需要≥10℃活动积温2000~2100℃。经产量试验、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并单6号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特别是耐低温(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