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玉米粗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病害流行 病害防治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耐逆性增强的高羊茅转基因植株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草坪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的耐逆性,以成熟种子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耐逆相关CBF1基因导入4个供试品种的基因组,经GUS染色、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验证,获得了112株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为0.92%~2.87%,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试验表明,在高盐与高渗胁迫下,转基因植株具有显著生长优势,存活率极显著高于非转化对照植株,经低温、高温、干旱和高盐等逆境胁迫处理后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平均较对照植株低25%~30%,证明转基因植株的耐逆性有所增强。考察发现,非胁迫条件下CBF1基因的组成型超表达使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关键词: 高羊茅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CBF1基因 耐逆性


之江菌素的急性毒性和亚慢毒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之江菌素小鼠口服LD50为1153.8mg/kg,属低毒类物质。亚慢毒性试验中,大鼠饲喂含之江菌素饲料200mg/kg和400mg/kg连续28d,对生长发育、饲料利用率、血液及生化指标、病理组织学观察均无明显影响。但高剂量(800~1600mg/kg)连续饲用,影响动物生长。大鼠主要表现为生长延缓,肝、肾、脾绝对重量和脏器系数增加,肾肝组织颗粒变性,脾组织郁血病变等。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400mg/kg之江菌素可视为安全剂量。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核衣壳蛋白的克隆、表达与免疫印迹
《浙江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核衣壳蛋白(N蛋白)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 28α(+)中,得到重组质粒pET PRRSV/N,并转化入受体菌BL21中。转化子经IPTG诱导表达4h后,表达蛋白量达到高峰。经15%SDS PAGE电泳检测和经Westernblotting分析,表达蛋白大小约为17kD,符合预期结果,并能与PRRS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不与阴性血清反应。这说明表达蛋白具有高度免疫反应特异性。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 核衣壳蛋白 原核表达 Westernblotting


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与对策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人们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种类及其控制是食品卫生中的重要问题。综述了我国兽药残留的现状和危害,并对如何控制兽药残留提出了对策。


农化措施降低污染土壤中锌对作物毒害性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锌污染蔬菜基地进行有机肥、钙镁磷肥、石灰等农化措施修复土壤生产能力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农化措施处理锌污染土壤后,能明显提高土壤上种植的冬春季、秋冬季蔬菜作物的产量,适当的农化措施联合处理可达到当地常规产量水平,与对照相比,生姜季增产15 38%~23 08%,莴苣季增产35 9%~82 5%;农化措施对夏秋高温季节种植的花生等对锌极敏感作物有延缓死亡、提高存活率的作用,但还不能达到作物正常生长、收获产量的目标。农化措施处理锌污染土壤,明显降低作物中锌含量,锌含量与作物产量呈反相关趋势。研究中发现,钙镁磷肥、石灰处理土壤后明显降低土壤有效锌含量,但有机肥施用后并不降低土壤有效锌含量,而作物锌含量却明显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