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优晚3的产量构成与栽培技术
《福建稻麦科技 》 2006
摘要:通过调查福优晚3百亩示范片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并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决定福优晚3产量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优晚3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着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思考
《福建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1农业技术进步是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动力在推动现代农业进程中,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农业技术进步。“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种养殖、农业信息、农业节水、农产品深加工和新型农业机械等领域取得重大进步,形成了一批新兴农业高科技产业,初步建立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农以种为先,科技进步为种子工程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水稻育种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在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又提高了20%~30%,667 m~2产量达800 kg以上;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 800亿kg,在2004年增产387.5亿kg的基础上,再增产100亿kg。水稻基因研究取得进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的研制及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谱绘制。河南的优质小麦、陕西的大红苹果、东北的高油大豆……,所有这些,正是近年各地大力推进育种攻关,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的收获。


湿窨工艺及配花量对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PME/GC-MS技术分析高档茉莉花茶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苯甲酸顺-3-己烯酯、芳樟醇、乙酸苄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是茉莉花茶的主香组分,这些成分构成了茉莉花茶香气浓度的基础。采用湿窨工艺窨制茉莉花茶,苯甲酸顺-3-己烯酯、芳樟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杜松萜烯、吲哚、苯甲醇、橙花叔醇、乙酸香叶酯等成分的含量显著提高;配花量在69%~115%之间,配花量递增,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含量亦随之增加,当配花量达到96%以上,茉莉花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茶坯的吸香已趋于饱和。采用湿窨工艺窨制高档茉莉花茶的适宜配花量为90%~100%。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发酵中微生物菌群变化规律的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对垃圾处理厂静态堆肥不同区域的微生物菌群与数量的分析,表明了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发酵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规律,温度与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指出了高温微生物菌群数量影响堆肥的效率。建议在静态一次堆肥发酵周期中,增加通气量和翻堆频率,有利于增强微生物菌群的活力和提高堆肥质量。


转cry1Ac和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和大螟的致死效应及田间螟虫构成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CSTPCD
摘要: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寄主植物对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衰退及其酯酶活性的影响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毒力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探讨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var.botrytisDC)、芥兰(B.alboglabraBailey)、上海青[B.campestrisL.ssp.Chinensis(L.)M ak ino]、甘蓝(B.oleraceaKale)等4种不同寄主植物对抗药性衰退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小菜蛾幼虫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脱离选择压力的条件下,用花椰菜饲养4代后,小菜蛾对氯氰菊酯、杀虫双、灭多威、杀灭菊酯、毒死蜱、辛硫磷、甲胺磷抗性水平较快下降,抗性衰退比达1.65-3.68,而对阿维菌素、氟虫腈、虫螨腈、氟啶脲和刺糖菌素的敏感性变化相对较小,抗性衰退比为0.90-1.19.小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4代后对甲胺磷敏感性变化显著,以取食上海青的小菜蛾种群最为敏感,其次为取食芥兰、甘蓝和花椰菜的种群,F1代与F5代的LC50比值分别为3.68、4.43、5.18、7.70.衰退过程中,不同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活力均有所下降,F5代各种群间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而羧酸酯酶比活力间则有显著差异,比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花椰菜、芥蓝、甘监、上海青的小菜蛾种群,F1代与F5代活力比值分别为1.72、1.90、2.70、5.14;F1种群的米氏常数(Km)值明显高于F5种群,为F5种群的1.61-2.10倍,而F5代各种群变化不大,F1代种群的最大反应速率Vm ax与F5各种群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小菜蛾 寄主植物 抗性衰退 乙酰胆碱酯酶 羧酸酯酶


不同肥料对土壤养分三要素平衡与累积的影响
《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06
摘要:本文探讨不同肥料、施肥结构、施肥方法对土壤养分三要素平衡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单位氮素投入对土壤氮素盈余影响为猪粪>化肥>稻草,对土壤全氮提高的影响为稻草>化肥>猪粪;不同形态单位磷素投入对土壤磷素盈余的影响为猪粪>化肥>稻草,对土壤全磷提高的影响为化肥>猪粪>稻草;不同形态单位钾素投入对土壤钾素盈余影响为化肥>猪粪>稻草,对缓解土壤钾素下降的影响为猪粪>稻草>化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