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浅论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

科技资讯 2015

摘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科研人才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只有科技才能推动我国进步,而科研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高效的利用科研人才,成了现如今各个国家都在探讨的热点话题。由此延伸出了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通过对科研人才的激励作用,发挥其能动性,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为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幺如何对科研人才进行激励作用,怎样的激励作用才会对其产生影响,成了该文研究的重点问题。该文通过研究科研人才激励机制的内涵、现状、建议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可以优化科研人才激励机制。

关键词: 科研人才 激励机制的内涵 现状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丰度分布周年变动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1年5月-2012年4月(除冰期12月和翌年1-2月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由底至表垂直拖网(网孔目160μm)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开展小拟哲水蚤丰度分布周年季节变动研究。结果显示,小拟哲水蚤季节变化呈单峰型,7-10月份丰度较高,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水平分布以湾中部偏东侧丰度较集中,其次为湾口站位,湾顶站位为相对低值区。应用Primer 6.0软件中的BIOENV程序分析发现,小拟哲水蚤总丰度的月变化主要受水温影响、特别是1月前的水温,可能还受黄河径流量的间接影响;水平分布则与盐度、水深关系密切。

关键词: 小拟哲水蚤 季节变化 水平分布 莱州湾 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3号”新品种的培育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群体选育 黄海3号 氨氮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3、6.0只/d,干扰饵料的加入并没有对多棘海盘车的摄食选择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采用定时投喂饵料的方式,每隔4 h投喂一次栉孔扇贝,多棘海盘车表现出显著地昼夜摄食节律。其18:00–翌日06:00的摄食量显著高于06:00–18:00的摄食量(P<0.05),分别为60%和40%,多棘海盘车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频率达到58%,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

关键词: 多棘海盘车 摄食选择性 摄食节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产出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海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众多渔业生物的关键栖息地和优良渔场,支撑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生产。在我国,近海渔业提供90%以上的海洋捕捞产量,是我国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目前,因过度捕捞直接造成的资源量骤减、及大规模围填海工程、陆源污染和海水养殖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加剧,近海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富营养化导致的赤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湿地减少引起产卵场、育幼场碎片化或功能消失等,使得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性严重受损。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是海洋生物、物理作用耦合的过程,依赖复杂多样的环境驱动因子来调节和维系可持续渔业生产。而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阶段是其生命中最脆弱、对栖息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最强的阶段,小规模环境变化也可能会对其资源补充过程产生剧烈影响。因此,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的关键生境(产卵场、育幼场等)和过程(繁殖发育、存活生长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资源效应的研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产出前沿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我国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展望并分析了关键栖息地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与机理、关键资源补充过程与机制、渔业种群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以及资源效应的综合评估与模型分析等研究热点,期待为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渔业种群 补充过程 资源效应 环境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OIE标准检测养殖对虾中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PCR检出类型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4对引物(389F/R、392F/R、77012F/77353R和309F/R),通过普通PCR方法,对本实验室2011-2012年采集于国内不同地区的对虾样品进行IHHNV(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检测,并对国内存在的IHHNV检出类型进行初步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宽沟对虾中均检测出了IHHNV,而在脊尾白对虾中未检出。其中凡纳滨对虾阳性率最高,中国对虾阳性检测率最低。对虾样品2011年阳性率高于2012年,华东地区高于华北、华南两地。此外,根据4对引物的检测结果,得到国内IHHNV的4种PCR检出类型。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PCR OIE标准 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湾扇贝晚苗池塘底播及在褐潮暴发海区筏式养殖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避开河北地区褐潮暴发与海湾扇贝养殖时间的重叠,为海湾扇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海湾扇贝进行晚苗培育(4月初种贝入室,以下称晚苗)及池塘底播和筏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池塘底播海湾扇贝晚苗培育的稚贝(壳长5.0–6.1 mm),经过139 d的养殖,收获时平均壳长达59.7 mm,扇贝柱5.2 g。2012年筏式养殖海湾扇贝晚苗,收获时平均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28.7 g、3.8 g和13.8%。2013年,晚苗收获时平均壳高、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50.3 mm、24.4 g、3.1 g和12.7%。按1000 m3育苗水体计算,海湾扇贝晚苗培育可以节省燃煤45.5 t,节约成本6.75万元,养殖晚苗可以降低养殖成本11.6%。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晚苗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规避褐潮暴发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和节省能源。

关键词: 海湾扇贝 晚苗培育 池塘底播 筏式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养殖池环境细菌群落对底质改良剂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平板培养计数法、最大或然数法和16S r RNA基因的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发病刺参池塘环境中不同生理类群细菌数量及群落结构对底质改良剂的响应。结果显示,加入底质改良剂后,发病刺参池塘沉积环境中的总异养菌、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等的数量在最初的2–4 d有所上升,但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且在之后的2–4 d内下降至加改良剂之前菌量;在加入底质改良剂后第2天,弧菌和硫化细菌数量便迅速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CR-DGGE图谱及测序结果显示,刺参养殖环境细菌优势菌分别属于绿弯菌门、变形菌门的莫拉菌科、柄杆菌科和气单胞菌科以及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科和乳杆菌科的某种细菌,多样性指数在2.5–3.5之间。实验组加入底质改良剂后,气单胞菌属两种细菌数量逐渐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底质改良剂可改变沉积环境中不同细菌类群的数量,降低致病菌的数量,从而改善底质环境并对"刺参腐皮综合征"起到防治作用。

关键词: 刺参 养殖环境 细菌群落 PCR-DGGE 底质改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对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破坏效果的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依据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RNA2的序列,在其3′端设计反转录引物,在5′端设计PCR扩增引物,构建了一种可以评价RNA链相对完整性的RT-PCR方法,命名为LR RT-PCR(Left reverse transcript Right amplify RT-PCR),并对该方法的引物浓度、Mg2+浓度、d NTPs浓度、退火温度4个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LR RT-PCR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2μmol/L、Mg2+浓度4 mmol/L、d NTPs浓度0.5 nmol、退火温度60℃。本研究建立的LR RT-PCR方法灵敏度高,可以检出1 pg的RGNNV RNA2标准品;该方法特异性强,与RSIV等鱼类常见病毒、鳗弧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以及石斑鱼RNA均不产生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LR RT-PCR方法对臭氧破坏RGNNV RNA2的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当臭氧浓度由0.3 mg/L依次增加为0.5、1.0、2.0 mg/L时,LR RT-PCR的扩增产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结果表明,建立的LR RT-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臭氧对RGNNV RNA2的破坏效果,适用于养殖场评估臭氧对RGNNV的消毒效果,并对RGNNV进行检测和监控。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RT-PCR 检测 臭氧 消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港建设标准中码头岸线长度的确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符合渔港实际作业情况的码头合理岸线长度,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仿真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采集的1305组渔港实际数据资料,对各级别渔港的现有码头岸线长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码头岸线长度的1/4、1/2、3/4、1/3、2/3分位值。应用仿真软件Arena模拟渔船到港作业情况,采用两种不同的渔船到港作业工艺流程,通过大量仿真试验,得到各级渔港码头的合理岸线长度。综合统计分析及仿真模拟结果,得到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码头合理岸线长度分别为700、500 m。

关键词: 渔港建设标准 码头合理岸线长度 统计分析 仿真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