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海底缆线的海洋观测系统在我国近海应用的前景分析
《海洋开发与管理 》 2015
摘要:通过海洋中的各类海底缆线,可以搭建海洋观测系统,有效地开展长期海洋观测。虽然我国该类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具有理论和硬件多方面的后发优势。只要海洋管理和科研部门注意沟通协作和前期筹划,可以保证我国此类系统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文章将从我国近海与海底缆线有关的海洋现状出发,分析建设基于海底缆线的海洋观测系统在我国近海的重要意义,梳理我国建设该系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该类系统在我国近海的应用前景,并考虑我国近海的实际情况,提出在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区建立本系统示范应用的设计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锦鲤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水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发病锦鲤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及耐药特性等进行了研究,为锦鲤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发病锦鲤体长37~42 cm,体重1.5~2.0 kg,眼球脓肿凸出,鳃丝被轻微腐蚀,其上可见附着物,肛门红肿并伴有黄色粘液流出。健康锦鲤体长7~10 cm,体重(25±3)g。分离到的1株形态一致优势生长菌株(记为HL2)呈现圆形光滑、边缘整齐、中央隆起、略透明、乳白色,直径约1.4 mm。分离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肌肉注射感染后,供试健康锦鲤14 d内全部死亡,并在试验后期注射部位轻微出血,眼球周边有白浊及化脓的现象。HL2有运动性,精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羧酶阴性,发酵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半乳糖等,不发酵侧金盏花醇与阿拉伯糖等。分离株HL2的序列长度为1 461 bp(Gen Bank登录号为KF41342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铜绿假单胞菌(KC959478)聚为一支。头孢曲松、卡那霉素、四环素等35种药物有效抑制HL2,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头孢拉定等5种药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15种药物无效。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从药物选择、使用剂量、用药疗程等方面着手,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荣成俚岛斑头鱼摄食生态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的743尾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探讨其摄食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斑头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11个类群,主要摄食多毛类(Polychaeta),其次是鱼卵、海藻类、海草类、口足类(Stomatopoda)、端足类(Amphipoda)和鱼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多毛类以外,春季还摄食口足类和虾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和蟹类,秋季还摄食鱼卵和鱼类,冬季摄食鱼卵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斑头鱼喜食海草和海藻等植物性饵料,体长80~199 mm的个体喜食多毛类、鱼类和虾蟹类等,体长>19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鱼类、多毛类和鱼卵等。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100 mm的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对斑头鱼5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了DNA条形码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属。结论认为,斑头鱼的摄食习性会随季节、个体生长和栖息海域饵料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 斑头鱼 摄食生态 胃含物分析 DNA条形码 荣成俚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体质量和形态性状异速生长的遗传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品种选育,运用联合异速生长尺度模型,对牙鲆多个部分体大小相对整体体大小的异速生长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体长、头长、尾柄长、体高、尾柄高5个形态性状相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遗传力为0.251~0.755,除尾柄长和尾柄高的表型相关为正值外,其余性状的表型相关均为负值;而相对体长的异速生长中,除了尾柄高的遗传力很高(0.871)外,大多数形态性状表现为中等遗传力,且这些异速生长尺度的遗传相关大多数为负值。本研究对牙鲆形态性状相对于体质量和体长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可为牙鲆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季节内变化研究综述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低纬度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唯一通道,对维持全球大洋物质、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1]。最近的研究表明,ITF还可能是热带印度洋年际异常信号进入赤道太平洋的重要海洋信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迷迭香的抗氧化活性及对藻油氧化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中国油脂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迷迭香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与合成抗氧化剂BHT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用Schaal烘箱法,以POV(过氧化值)、TBA(丙二醛值)和DHA含量为氧化稳定性指标,研究了迷迭香在藻油中的抗氧化作用,并探究了增效剂对迷迭香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依次为迷迭香粉>BHT>迷迭香精油;迷迭香粉和迷迭香精油对藻油都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抗氧化能力依次为0.02%迷迭香粉>0.02%BHT>0.02%迷迭香精油>0.02%VE;0.02%迷迭香粉与0.01%VC棕榈酸酯在藻油中有很强的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仔稚鱼群聚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大潮前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12个站点采集仔稚鱼,共采集到仔稚鱼14 907尾,隶属24科74种,主要优势种有刀鲚(Coilia nasus,47.84%)、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i,11.58%)、属(Hemiculter spp.,9.12%)、飘鱼属(Pseudolaubuca spp.,6.29%)、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5.62%)。分析了碎波带仔稚鱼群聚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温、盐度、底质、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全年仔稚鱼群聚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4组,各组间存在明显的种类更替,出现的主要优势种分别是12月–翌年4月的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5月的中国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6月–9月的刀鲚、普氏缰虾虎鱼、属、飘鱼属、多鳞四指马鲅,以及10月、11月的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在空间梯度上可分为长江口碎波带站点和杭州湾碎波带站点两组,两组间相异性贡献度最高的种类是刀鲚和普氏缰虾虎鱼(>10%),多个组内的独有种类显示出不同生态类型鱼类仔稚鱼对碎波带栖息地的生境选择分化。CCA结果显示,所选的5个环境因子中只有水温和盐度对仔稚鱼群聚整体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整个时空分布特征的解释度并不算高,意味着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饵料生物、径流等。对主要种类在单种的尺度上进行了丰度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GAM曲线拟合,发现底质和地形对特定种类的仔稚鱼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地形开阔平坦、底质为沙质的站点仔稚鱼种类和丰度都相对较多,如优势种中的飘鱼属种类、多鳞四指马鲅、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等都倾向选择栖息在开阔平坦的沙质底站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玻璃钢渔船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以上海市为例
《海洋经济 》 2015
摘要:从调研上海渔船渔业的现状入手,发现上海渔船总体上存在作业风险大,老龄化、船体破旧,船舶小型化和经济效率低等问题,发展玻璃钢渔船是解决渔船渔业的重要路径选择。分析了推广玻璃钢渔船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推进渔船玻璃化的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1发展玻璃钢渔船应从近沿海、内河与湖泊的、非动力木质(水泥)渔船玻璃钢化入手,重点推进小型钓鱼船与刺网渔船的玻璃钢化。2以渔船玻璃钢化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拓展可利用资源和资源利用模式。3建立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机制:政府应建立教育补贴机制,加强渔民教育,加强监管,引入玻璃钢渔船生产许可证制度;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保证玻璃钢渔船生产流程的规范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女鳟水霉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传统方法从患病山女鳟体表病灶部位分离纯化一株致病性水霉菌株,将其命名为S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观察附着在油菜籽上水霉菌的形态,其菌丝有适量的分支,呈透明管状,无横隔;菌丝顶端产生棒状孢子囊,游动孢子成熟后,从孢子囊中迅速释放,新孢子囊以层出方式或侧生出芽方式发生。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菌丝顶端或中间可见球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厚垣孢子。通过与Gen 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ITS r D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确定SN菌株与鲑菌株(Gen Bank登录号EU551152)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形态特征及ITS序列鉴定结果,可推测菌株SN为鲑水霉(Saprolegnia salmonis)。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菌株SN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适宜p H为5~11,最适生长p H为8;适宜盐度为0.5%~2%,最适生长盐度为0.5%。通过分离鉴定山女鳟水霉病致病性病原,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冷水鱼水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原酸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科学养鱼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即3-咖啡酰奎宁酸,是一种提取自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广泛存在于杜仲、金银花、咖啡、向日葵等植物中。绿原酸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草药及中药复方制剂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主要活性成分。据报道在饲料中添加绿原酸能有效改善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提高水产动物免疫能力。本文综述了绿原酸的提取、生物活性及其在水产动物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