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水产学杂志 》 2015
摘要: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丰富,是开展遗传学研究和水产育种的必要物质基础。然而,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栖息生境的变化等因素使我国水产种质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种质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种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简要评述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种类数量、鉴定评价和整合共享等的研究现状,呼吁开展水产种质资源评价,以利于发掘和利用种质的优良经济性状,促进水产动植物品种选育与遗传改良。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水产种质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发展的设想和建议实施的重大工程,为切实推动水产种质基础研究、科研自主创新和实现社会化服务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相同养殖条件下卵形鲳鲹3个选育群体生长特性的比较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5 CSCD
摘要:采用群体选育方法构建了海南、深圳和福建3个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对选育群体的生长特性和变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人工选择后,各群体生长速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海南、深圳、福建群体的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4.06%、7.19%和24.84%;福建群体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比海南群体分别高0.23 g/d和2.79%,比深圳群体分别高0.49 g/d和9.41%.在生长早期(2月龄),福建群体体重变异程度最大,深圳群体次之,海南群体变异相对较平稳;群体间变异程度相近时(6月龄),海南群体内的体重分布范围较广(200~600 g),而福建群体的体重分布较为集中,体重在450~500 g之间的个体占43.33%.研究表明,福建群体比海南群体和深圳群体具有更好的生长优势,可做进一步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黏弹性介质纵波反射系数近似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从黏弹性介质精确Zoeppritz方程出发,以黏弹性介质为背景,根据介质的分解理论,利用弱黏弹性近似和相似介质近似推导了黏弹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该式分为实部和虚部,在实部中既存在弹性项,也存在黏弹性项,更精确地反映了实际地层介质中波的传播规律。特别地,当品质因子为无穷大、衰减角为零时,该式与以完全弹性介质为背景得到的反射系数近似公式(Aki-Richards近似公式)完全吻合,证明了公式的合理性。最后利用四类AVO模型,采用不同的黏弹性参数对黏弹性介质反射系数近似公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Aki-Richards近似公式相比,以黏弹性介质为背景推导出的纵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的精度更高。
关键词: 黏弹性介质 弹性参数 Zoeppritz方程 品质因子 衰减角 反射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碳流途径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6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4个航次对獐子岛海域水温、分粒径Chl a浓度、透明度等参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Chl 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光合固碳能力及碳流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獐子岛海域表、底层Chl a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07–6.28μg/L和0.16–5.28μg/L,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0±1.38)μg/L和(1.31±1.10)μg/L,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底层Chl a含量秋、春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表、底层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均以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0.85%和44.64%。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NO3?、PO43?和NH4+的3种形态无机营养盐对微型浮游植物有显著的影响,而水温和NO2-对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影响显著。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40.31–1017.64 mg C/(m2·d),平均为(386.07±281.80)mg C/(m2·d)。超过38.3%的总初级生产通过微食物环向高营养级传递并入经典食物链,微食物环在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TAUP变换压制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线性干扰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线性干扰的去除对于海洋浅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剖面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线性干扰波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TAUP变换去除线性干扰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线性干扰的去除.实际处理效果表明,经TAUP变换处理后的叠加剖面,其线性干扰去除效果明显,剖面信噪比得以提升.通过与FXCNS、多道倾角滤波去除线性噪音效果对比,使用TAUP变换压制线性噪音的技术方法在渤海地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可获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TAUP变换 线性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环境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分析及其耐药菌株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4年整个养殖周期中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的水样和沉积物进行采集,分析其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及其耐药细菌的变化,探讨其存在和分布与时间、空间及水产养殖活动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耐药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养殖季节中,池塘水体中磺胺类的变化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养殖前、中、后期水体中磺胺类药物的平均浓度为0.437、1.691和0.503 ng·m L-1;而沉积物中的磺胺类药物的含量是逐渐递增的,养殖前、中、后期的平均含量为2.110、4.059和6.090 ng·g-1。池塘水体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在5.50×104~1.20×105 CFU·m L-1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沉积物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在9.83×105~1.86×106 CFU·g-1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沉积物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较同期水体中高10~100倍。在相同浓度的磺胺二甲基嘧啶作用下,沉积物中的耐药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同期水体中的耐药细菌数量,高10~100倍。从养殖池塘沉积物和水体中分离到2株磺胺类药物的耐药菌株NHA1401和NHA1402,经细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 DNA序列分析,NHA1401和NHA1402同属奇异变形杆菌属(Proteus mirabilis)。磺胺类药物浓度越大,其对菌株NHA1401和NHA1402的生长压力越大,NHA1401菌株对磺胺类药物的耐受性要强于NHA1402。研究表明,养殖池塘环境中的磺胺类药物与养殖过程有关,沉积物是养殖环境中耐药细菌的主要存在场所。为保护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必须对抗生素的使用严加管控。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体 沉积物 磺胺类药物 耐药细菌 16S r 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频率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团头鲂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试验选用初始均重为(1.007±0.004)g的团头鲂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天分别投喂1、2、3、4、5和6次),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循环流水控温养殖系统中饲养10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每天投喂1、2、6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能够显著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P<0.05);与每天投喂2、6次相比,每天投喂1和5次可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2)与每天投喂1、3次相比,每天投喂4次能够显著降低鱼体肌肉中水分含量(P<0.05);与每天投喂1、2、3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可显著提高鱼体肌肉中粗脂肪含量(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血浆总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以每天投喂5次时最高,且此时血浆葡萄糖含量最低。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在循环流水水控温养殖方式下,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时团头鲂幼鱼可获得快速、健康的生长,且依然可保持鱼体肌肉品质,因此建议团头鲂幼鱼养殖的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
关键词: 团头鲂幼鱼 投饲频率 生长性能 肌肉成分 血液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基因组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组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水产科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虾夷扇贝选育群体-"玉贝"和普通虾夷扇贝群体的DNA甲基化差异,本文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分析了两群体的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情况。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1对引物组合能够在两个群体中得到稳定扩增、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片段;11对引物在"玉贝"和对照群体中分别共检测到1432和1442个位点,其中发生甲基化的位点分别为306和341个,总甲基化率分别为21.5%和23.65%,"玉贝"总甲基化率下降2.15%;全甲基化位点分别为152和236个,全甲基化率为10.68%和16.37%,"玉贝"全甲基化率下降5.69%;半甲基化位点分别为154和105个,半甲基化率为10.82%和7.28%,"玉贝"半甲基化率上升3.54%;"玉贝"群体的甲基化多态性条带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群体,分别为31%和29.167%,尤其是B类型条带链,"玉贝"群体明显高于对照群体。这说明,通过对虾夷扇贝生长和耐热性状的累代选育导致了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改变,本研究为进行虾夷扇贝抗逆基因的筛查提供了参考数据,丰富了表观遗传学在扇贝中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 虾夷扇贝 “玉贝”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菜腐霉侵染对条斑紫菜叶状体防御性物质含量及保护性酶类活性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紫菜腐霉侵染对条斑紫菜叶状体防御性物质脯氨酸(Pro),保护性酶类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防御信号活性氧(ROS)和细胞损伤指示性物质丙二醛(MDA),在不同时间点(0、1、3、5、7、9d)的含量和活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紫菜腐霉侵染能够打破细胞ROS的动态平衡,引起ROS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进而影响细胞渗透压平衡,表现为Pro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并导致细胞内保护酶类PAL和PPO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并且ROS积累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MDA含量发生极显著变化(P<0.01)。由此推测条斑紫菜叶状体对紫菜腐霉侵染的生理响应过程为:紫菜腐霉侵染引起藻体ROS含量积累上升,积累的ROS激活机体防御系统,Pro含量增加以调节细胞渗透平衡;同时积累的ROS激活细胞内保护酶类,PAL和PPO的活性增强。迅速积累的ROS引起细胞损伤,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生并积累MDA。本实验为全面了解条斑紫菜防御紫菜腐霉侵染的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续条斑紫菜赤腐病抗性品系的选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条斑紫菜 紫菜腐霉 侵染 防御性物质 保护酶类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壬基酚对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外套膜毒性效应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获得了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的96 h LC50值为0.26 mg/L。同时研究了波纹巴非蛤外套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在低、中、高(浓度分别为1、10和25μg/L)3个浓度NP曝毒以及清水释放下的胁迫响应。结果表明:胁迫1 d时波纹巴非蛤外套膜SOD活性只有低浓度组被轻度抑制,随后总体呈先诱导后抑制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在整个胁迫期间只有15 d的低、中浓度组被抑制,其他时间总体呈被诱导状态;GSH含量在胁迫1 d和7 d基本上均低于对照组,而15 d时3个浓度组GSH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清水释放后,低浓度组SOD活性、POD活性和GSH含量均恢复正常;中、高浓度组只有GSH含量恢复至对照水平。本研究表明NP对波纹巴非蛤外套膜有明显的氧化损伤,且随着NP浓度升高其受损程度增大,高浓度NP胁迫后外套膜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释放实验结束后未能恢复至对照水平。
关键词: 壬基酚 波纹巴非蛤 外套膜 96 h半致死浓度 抗氧化防御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