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个新的葡萄抗逆转录因子VvERF2基因的In silico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RF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导。本研究利用In silico克隆方法获得葡萄VvERF2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产物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进化关系、二级及三级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VvERF2为亲水性蛋白,与其他物种的ERF在序列组成、结构及活性位点等方面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关键词: ERF In silico克隆 葡萄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转抗除草剂基因小麦植株的筛选方法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降低小麦转bar基因时产生较高比例的假阳性植株,采用测定T0代转基因植株叶片释放NH4+浓度和对T1代植株喷施Basta除草剂等辅助筛选方法,建立了简便有效的转bar基因小麦筛选体系。研究结果表明,2叶期和5叶期叶片释放的NH4+浓度与bar基因PCR检测结果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75。对391株T0代再生植株进行叶片释放NH4+浓度测定,筛选到34株转基因植株,其中27株为bar基因的PCR检测所证实。用100 mg/L Basta除草剂对381株T0代植株的后代(3 800余株)进行喷施筛选,根据后代抗性分离筛选到13株T0代阳性植株,与PCR检测结果吻合度达到100%。这两种方法可用于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不同水稻品种抑制杂草的差异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江苏主栽水稻品种5个,以及具有化感特性的PI312777和华抗草7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各水稻品种与稗草、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生态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扬稻6号和PI312777对杂草发生株数的抑制率达70%~80%,扬稻6号、徐稻4号和PI312777对杂草干质量抑制率超过80%,具有良好的抑制杂草萌发、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作用。同时,供试水稻品种对稗草地下部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稗草地上部的抑制效果,对稗草整株干质量的抑制率与对稗草地上部干质量抑制率呈相同趋势。


利用重组自交系分析水稻稻曲病抗性位点及效应
《中国水稻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IR2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稻曲病的表型值,鉴定了亲本及15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稻曲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到qFsr1、qFsr4、qFsr10、qFsr11和qFsr12共5个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4、10、11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为9.8%~22.5%。根据抗性位点加性效应方向,在qFsr1、qFsr10、qFsr11和qFsr12位点上,亲本IR28存在抗稻曲病的增效等位基因,大关稻具有减效等位基因;而qFsr4位点抗性效应来源于大关稻。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重组自交系群体 抗病性 数量性状座位


ENVISAT ASAR数据与CBERS-02数据的融合及应用初探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首次利用ENVISAT ASAR交叉极化模式数据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CBERS-02)CCD数据进行融合,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比较IHS变换融合、主成分分析融合和小波变换融合方法发现,采用IHS变换融合产生的融合图具有更好的目视判读效果,但是由于ASAR数据受到相干斑噪声的影响,在滤波去噪后,融合图的空间分辨率变低。另外,该融合图包含了地物的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特征,使地物结构形态、复介电常数和地物的光谱信息等重要的地物参数信息都包含在融合图中,增强了区别地物的能力,就农作物的目视解译和分类而言,该融合图精度得到了较大提高。


南京市栖霞区奶牛流产病的调查及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引起奶牛流产的因素错综复杂,给奶牛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调查了南京市栖霞区靖安、燕子矶、龙潭等地近3年饲养的成母牛1659头次,发现有125头次流产,流产率达7.56%,说明流产病已成为影响该地区奶牛生产健康发展的一大疾病。同时对流产原因进行了分析。


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抗小麦梭条花叶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小麦品种CI12633(抗病亲本)与扬麦158(感病亲本)杂交组合的RIL群体进行了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I12633×扬麦158的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G-2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91%,多基因效应很小,其遗传率几乎为零。因此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主要为主基因遗传,但3对主基因的基因效应不等,第1对主基因的基因效应分别为3.38和4.49;第2对主基因的两个重复基因效应分别为8.23和7.41;第3对主基因的两个重复基因效应分别为14.12和13.63,是第1对主基因效应的3~4倍。


海雀稗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
《草地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建立起海雀稗植株再生的技术体系,为开展海雀稗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育种工作创造条件。以Adalay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Sw.cv.Adalay)的幼穗为外植体材料,在附加2,4-D 2.0~4.0 mg/L稍作修改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0%以上。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影响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发生频率:1.0~2.0 cm长的幼穗,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0%以上;2.0 cm以上的幼穗,诱导率降至60%以下。在添加2,4-D2.0 mg/L和BAP 0.05 mg/L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颗粒状愈伤组织占愈伤组织总数的40%以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中琼脂的用量提高到16 g/L时,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保持颗粒状结构。颗粒状愈伤组织经连续继代培养3次后转移到附加BAP 2.0 mg/L的分化培养基上,植株再生频率达98%。通过提高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渗透压,海雀稗幼穗诱导产生的颗粒状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能够保持颗粒状的结构和高频率植株再生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