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活性炭促进玉米幼胚离体培养幼苗生长与发育的转录组分析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自交系昌7-2为试材,比较了14 d龄幼胚在MS和MSA(MS加活性炭)培养基上离体培养9 d的幼苗生长情况,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2种培养基上的玉米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活性炭可以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与发育。活性炭主要影响地下部基因表达。加入活性炭后,幼苗地下部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612个,下调的基因有530个;幼苗地上部表达上调的基因有69个,下调的基因有78个。GO功能显著性分析表明,地下部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涉及DNA包装、DNA包装复合体和水解酶活性,地上部DEGs主要涉及脂类代谢、胞外区和过氧化物酶活性。KEGG富集分析表明,地下部DEGs主要涉及能量、碳水化合物、脂类和氨基酸代谢,以及细胞周期和植物激素转导途径;地上部DEGs主要涉及泛醌和其他萜-醌类物质合成途径。活性炭促进细胞周期途径中的关键基因(CYC、CDH1、MCM3、PCNA2和BUBR1)、生长素信号传导基因(Aux/IAA)以及细胞色素基因(CYP450)显著上调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了10个DEGs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实了转录组数据与分析的可靠性。


亚低温条件下防控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亚低温条件下抗线虫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菌株。【方法】采用线虫击倒率测定、室内耐低温测定、拮抗测试和盆栽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功能菌株的筛选;采用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相结合的多相分类技术对筛选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根结线虫多发的设施黄瓜和番茄病土中分离出细菌和放线菌297株;经对根结线虫击倒率的初步筛选,得到校正击倒率大于70%的活性菌株9株;通过复筛获得1株在亚低温条件下同时具有防线虫、防土传病原菌病、促生特性的生防菌株S205;菌株S205被鉴定为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结论】获得一株在亚低温条件下同时具有抗线虫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生防菌株S205,该研究对解决亚低温条件下根结线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25的克隆、特性与耐热性功能分析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对下游热激蛋白基因及耐热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起关键调控作用。玉米中至少有30个Hsf家族成员,其中B族有7个。在前期对玉米A1亚族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06克隆及特性、抗旱耐热性功能分析的基础上,从玉米幼叶中克隆到B族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25的完整编码序列,序列全长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序列含有DNA结合结构域、核定位信号序列和核输出信号序列,同源分析结果显示,ZmHsf25与高粱Sb06g025710的相似性最高,达92%。荧光定量分析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ZmHsf25在玉米多个组织器官中表达,幼嫩花粉中高表达,幼嫩根系和雌穗中表达量较低。42℃热胁迫能显著上调根系和叶片ZmHsf25的表达,叶片中上升幅度高于根系,处理50 min达到峰值;正常条件下,水杨酸和H2O2处理均使根系和叶片ZmHsf25表达下调,而热激条件下却表现为显著上调。通过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并观察GFP荧光,确定ZmHsf25定位在细胞核。通过转化酵母并进行热胁迫处理发现,热胁迫同时降低正常和转ZmHsf25酵母的耐热性,但与转空载体对照相比,转基因酵母的耐热性更强。推测ZmHsf25参与玉米热胁迫响应和花粉的发育过程,可能是水杨酸热激信号转导途径的下游组分。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玉米热激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特性与功能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玉米 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25 表达 亚细胞定位 耐热性


农艺措施对轻中度盐碱障碍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农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秸秆覆盖、灌溉、氮素调控等农艺措施对轻中度盐碱障碍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当地常规水肥管理,增施氮肥能够显著促进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提高,应用3年后的0~20 cm土层,相应分别提高29.02%、52.04%、75.79%和45.06%;秸秆覆盖能够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应用3年后,相应分别增加26.15%、19.53%、42.08%、11.22%和35.81%;加大灌溉量减少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消耗。应用3年后,秸秆覆盖和氮素调控下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均由五级上升为三级,速效钾由四级上升为三级,养分适量;秸秆覆盖和加大灌溉量下的土壤有效磷由三级下降为四级;灌溉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由五级增加到四级,碱解氮由四级增加到三级。在黄淮海平原轻中度盐碱障碍农田的管理实际中应当适当增加秸秆覆盖量、增施氮素、补充磷肥并且适量灌溉。


防治斜纹夜蛾高效药剂及复配配方筛选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防治斜纹夜蛾的高效药剂,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浸虫和浸叶饲喂的方法,测定10种药剂对重庆巫山甘薯田斜纹夜蛾种群的触杀和胃毒毒力,并筛选高效复配药剂组合。[结果]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效触杀和胃毒作用的药剂有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其触杀毒力的LC50值分别为2.6540、3.1166、6.9146 mg/L,胃毒毒力的LC50值分别为6.7751、2.9687、0.3668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斜纹夜蛾幼虫胃毒毒力较好,LC50值分别为1.6658 mg/L,但触杀毒力稍差。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配比在质量比(1~14)∶1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以4∶1配比增效作用最高。[结论]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4∶1配比防治斜纹夜蛾增效作用最强。


中国不同地理来源谷瘟病菌rDNA-IGS序列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谷瘟病菌引起的谷瘟病是我国谷子的主要病害之一,谷瘟病发生可造成谷子大量减产。为了研究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本研究对64个谷瘟病菌的r DNA-IGS序列进行扩增检测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谷瘟病菌之间IGS序列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IGS序列中重复单元(GGGGGTGCAGGGTA和CATTTTT)的重复次数的不同是造成序列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发现IGS基因序列具有寄主特异性。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所获得的IG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谷瘟病菌划分为3个谱系。谷瘟病菌遗传分化明显,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分析表明影响谷瘟病菌IGS基因遗传分化的环境因素主要为寄主因素。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拌种防治玉米二点委夜蛾的药剂筛选及其安全性研究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拌种防治二点委夜蛾的有效药剂,并明确其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培养皿法和室内盆栽试验比较了9种不同类型杀虫剂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保苗效果。结果表明,60%溴氰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拌种处理效果较好,保苗效果分别达到90.02%和70.07%,可将死苗率控制在10%以内,被害指数控制在20%以内,且对玉米出苗安全。因此,60%溴氰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可作为拌种防止玉米二点委夜蛾为害的有效药剂。


淡水养殖底泥净化复合芽孢杆菌的筛选与应用
《环境工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是水产养殖高产优质的基本要素之一。采用检测水体氨态氮、亚硝态氮以及底泥有机质、铵态氮、总磷、总氮、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变化的方法,比较了4株芽孢杆菌单菌及其不同组合对淡水养殖池塘底泥与上覆水的净化能力,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3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95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CM53为优势菌株,T31∶T95∶CM53=1∶1∶1为优势菌系组合和最佳比例。对获得的优势菌系进行了室内和白洋淀网箱养殖区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应用3 d后,水体氨态氮、亚硝态氮的消减率分别达到74.2%和91.1%。在网箱养殖区,应用30 d后,底泥中有机质、铵态氮和全氮的消减率分别达到了50.9%、111.3%和33.4%,对全磷、速效磷的消减率分别为4.9%和16.6%,对全钾和速效钾的消减率分别为29.6%和14.6%,净化效果显著。


大豆5种脂肪酸含量的早代选育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大豆5种脂肪酸是否适合早代选育,将5种脂肪酸均有差异的2个亲本冀豆12和黑豆组合后代群体的86个家系进行脂肪酸测定。对后代群体F_2、F_4两代间的脂肪酸分布进行了比较,并分别通过F_2和F_4两代对5种脂肪酸进行了相关分析,以培育优良脂肪酸组分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除硬脂酸外,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的F_4比F_2分布较集中,油酸和亚麻酸F_2的平均值高于F_4,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的F_2平均值低于F_4,但其差异都不大。5种脂肪酸之间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和软脂酸呈极显著负相关。而5种脂肪酸在F_2和F_4两代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均小于0.5,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本群体中不宜在早代进行直接选择。


谷子十里香的EMS诱变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谷子成熟种子用不同浓度的EMS诱变处理下的最佳诱变条件,以期为筛选十里香感锈突变体进行基础研究奠定材料基础。以优异抗锈谷子品种十里香为材料,用不同浓度EMS(0,0.8%,1.0%,1.2%,1.5%)处理提前浸种或未浸种的谷子十里香成熟种子16 h,于处理后第3,7天分别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长度。十里香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率均随着EM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EMS浓度为1.2%和1.5%时,种子发芽率不受提前浸种与否的影响。除此之外,同一EMS浓度处理下,提前浸种比未浸种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高。发芽势在EMS浓度1.2%时差异最显著(9.66%),1.0%时次之;发芽率在EMS浓度1.0%时差异最显著(8.66%),1.2%和1.5%时无显著差异。EMS浓度越大,十里香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降幅度越快,EMS浓度由1.2%增加到1.5%时,发芽势与发芽率降幅最大,分别是36.34%~40.33%和44.00%~48.00%;EMS浓度为1.5%时,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均达到最低值。随着EMS浓度的增加,十里香种子的发芽长度随之变短,以EMS浓度1.5%时芽长的变化最显著。EMS能够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以十里香种子发芽率50.00%为标准,提前浸种或未浸种条件下,1.2%为EMS诱变最适宜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