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数字经济时代"数商兴农"大有可为
《蔬菜 》 2023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在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加工流通、仓储配送等多个方面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直接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1];而农村电商为农村经济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带动了农民就业创业、促进了产业融合、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改善了农村风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渤海滨海盐碱地小麦丰产技术讨论
《中国种业 》 2023
摘要: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山东滨州、东营小麦生产实际,从农田改造、土壤改良、耕种方式、耐盐碱小麦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栽培管理6个方面对环渤海滨海盐碱地小麦丰产技术进行分析。汇总实用技术与产品,比较目前主流技术优缺点。总结滨海盐碱地开展小麦生产和综合利用的高效技术方案。强调在生产中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充分考虑便利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改良、在改良过程中提升生产水平,循序渐进,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的综合利用思路。为进一步提升环渤海滨海盐碱地小麦生产水平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城市绿化灌木耐旱性评价及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世界林业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缺水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筛选抗旱节水灌木树种和制定科学合理灌溉措施是有效的解决方法。文中分类归纳绿化灌木耐旱性评价指标,对比各评价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从灌溉技术和灌溉量2个方面阐述节水灌溉制度,重点探讨了亏缺灌溉方式的内涵、类型以及在绿化灌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建议今后优先开展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目前大量使用的盆栽控水研究与城市干旱实际发生模式间存在着差异,应开展绿化灌木干旱原位控制试验;2)筛选并全面考虑各抗旱指标贡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绿化灌木耐旱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3)明确各灌木树种需水、耗水规律,探究不同时段内灌木需水量变化,并据此动态调整灌溉量;4)为了将亏缺灌溉应用于实际绿化管理中,需要明确灌木对水分亏缺的可接受度,验证保证绿化灌木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最低灌溉水平。
关键词: 城市绿化 灌木 干旱胁迫 耐旱性评价 灌溉制度 亏缺灌溉


马齿苋的基因组大小估算及基因组调查测序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齿苋作为蔬菜、传统中药和动物饲料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然而,马齿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比较滞后,缺乏组学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障碍。本研究以栽培品种‘北农1号’(BN1)为实验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基因组调查测序等技术对马齿苋基因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细胞遗传学染色体计数表明马齿苋BN1的体细胞有52条染色体(2n=52)。流式细胞术分析估算BN1的基因组大小在1 089~1 445 Mb之间。运用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和K-mer分析,估算马齿苋BN1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 295 Mb,基因组杂合率为0.103%,重复序列含量为59.27%。本研究进一步利用获得的DNA序列数据,从头组装了一个大小为963.2 Mb的马齿苋基因组,重叠群N50长度为20.1 kb。BUSCO分析表明基因组完整度为90.4%。本研究为马齿苋的基因组测序和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关键词: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基因组大小 基因组调查测序 流式细胞术 K-mer分析


小麦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鉴定评价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筛选培育耐盐小麦种质资源对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9份杂交小麦和2份常规品种为试验材料,以蛭石为培养基质,设置NaCl含量分别为0、0.4%、0.8%、1.2%、1.6%、2.0%的6个处理,从播种时开始盐胁迫处理,分析测定生长相关的11项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在1.2%盐处理下,小麦种质资源大多数指标的耐盐系数四分位差最大,因此,1.2%盐被认为是耐盐鉴定最适浓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11项调查指标的耐盐系数简化为3个主成分;通过主成分贡献率和隶属函数分析进一步将3个主成分值简化成综合评价指标D值;根据D值利用聚类分析将21份小麦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对应高耐、耐盐、中耐、敏感和高敏5个耐盐级别,苗期耐盐鉴定表明13份杂交小麦的综合评价D值高于捷麦19与济麦22;结合逐步回归分析获得11个调查指标耐盐系数与D值的最优回归方程:D=–0.743+0.779×PLL+0.372×TNL+1.273×PH+0.336×PLC+0.279×RL+0.558×RDW,由此回归方程可知倒二叶叶长(PLL)、总叶片数(TNL)、株高(PH)、倒二叶叶绿素(PLC)、根长(RL)和根干重(RDW)可作为1.2%持续盐胁迫下小麦种质资源苗期鉴定评价指标.


畜禽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应用场景分析与架构研究-以反刍家畜为例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种质资源数据,这为构建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奠定了基础.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与精准鉴定、种质创新与商业育种、育繁推一体化与市场监管等重要工作逐步开展,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业务清晰且维度复杂的应用场景,包括众多利益攸关者、巨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和众多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领域驱动设计分析种质资源大数据应用场景,以反刍家畜为例从数据标准规范、数据采集模式、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数据利用等多个方面开展大数据平台架构技术研究,构建了4层结构的畜禽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并结合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分析讨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应用场景 维度模型 架构技术 大数据平台


负水头供水源位置对番茄生长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负水头灌溉对番茄生长、灌水方式和水分利用率等的具体影响,旨在为完善负水头灌溉技术体系和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盆单株的盆栽试验方法,利用负水头灌溉技术,研究了供水源位置对番茄长势、灌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负水头供水源位置对于番茄的生长和水分利用率有显著影响.与双盘埋设于根系两侧并交替供水相比,单盘竖向埋设于根系一侧供水和供水盘水平埋放于根系底部供水的单株产量分别增产 14.3%和 0.5%;根系两侧并交替供水的番茄植株生长趋势和地上部植株干物质量相对较小,但与其他两种供水位置相比其根冠比均提高33.3%;另外,根系两侧并交替供水的单株番茄总灌水量可降低 24.7%和 17.4%,较其他两种供水源位置的单侏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43.8%和 14.8%;根系趋向供水源处生长.[结论]不同的负水头灌溉水源埋设位置显著影响番茄生长的参数是不同的,就设计的试验组次而言,在有效利用水资源,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和提高番茄产量等方面,双盘埋设于根系两侧并交替供水的方式最优,能有效降低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是最优处理,可以在实践中予以推广.


生态浮床池塘水体核心微生物种类及氮循环功能研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生态浮床池塘水体微生物对氮循环的贡献及其潜在驱动机制,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联合解析有无生态浮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循环功能差异。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与无浮床水体相比,浮床水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微生物占主要优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浮床水体中C39、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栖湖菌属(Limnohabitans)、多核杆菌属(Polynucleobacter)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试验期间,浮床水体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Chao丰富度指数显著升高(P<0.05)。甲基杆菌、热单胞菌(Caldimonas)和伯克氏菌(Bulkholderia)是浮床水体脱氮过程中关键核心微生物组。氮循环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铺设生态浮床后,浮床水体氮代谢活动能力显著增强(P<0.05),以固氮(nifH、nifD、nifK)、反硝化(narG、napA、nirS、norB和nosZ)和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nrfA、nrfH)为主的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显著提高(P<0.05)。核心微生物组促进了水体生物固氮、反硝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提升了养殖池塘水体氮循环的能力,显著降低了池塘水体中总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P<0.05)。研究表明,生态浮床核心微生物组介导的固氮和反硝化作用是实现池塘水体氮素转化和迁移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养殖池塘水体氮循环,有利于养殖池塘生态环境保护和含氮污染物的去除。


1-甲基环丙烯结合寡雄腐霉菌对番茄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结合寡雄腐霉菌对番茄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天丰’番茄为试材,通过对贮藏期间果实生理指标、营养指标及相关酶活性测定,比较了4种处理(A:105孢子/L寡雄腐霉菌;B:0.5μL/L 1-MCP结合105孢子/L寡雄腐霉菌;C:0.5μL/L 1-MCP;D:无处理)对番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前期,与1-MCP和无处理相比,1-MCP结合寡雄腐霉菌能够增加果实POD活性,保持果实可溶性糖及可滴定酸含量,有效降低贮藏期间果实腐烂率,减缓果实硬度下降,保持较高的贮藏品质。综上,1-MCP结合寡雄腐霉菌保鲜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