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低碳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智慧农业(中英文) 》 2023
摘要:近年来,中国冷链物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需求量呈不断增长态势,同时也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为满足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中国冷链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新特征与新方向,但前提基础是精确认知低碳冷链物流发展状况.鉴于此,本文首先从能源转型、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国家政策四个层面构建中国低碳冷链物流发展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指标进行权重以及障碍度分析,探究不同指标对低碳冷链物流发展的影响度;其次,采用熵权-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评价模型对中国2017至2021年低碳冷链物流发展情况进行评分,确定中国低碳冷链物流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指标中,绿色包装材料使用增长率、低碳技术论文发表数、科研人员占比、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量增长率、氢氯氟烃制冷剂缩减率权重占比分别达到0.1243、0.1074、0.1066、0.0982、0.0716,对中国低碳冷链物流发展影响较大;2017至2021年间,中国低碳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评分从0.1498到0.2359,同比增长约57.5%;中国低碳冷链物流发展虽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发展阶段.
关键词: 低碳 冷链物流 熵权-TOPSIS模型 障碍度 碳排放


基于遥感的阿鲁科尔沁旗人工饲草面积及生产经济变化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人工饲草的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及时准确地获取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分析人工饲草生产的长期变化趋势,为饲草产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方法]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云平台和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依据玉米、苜蓿、燕麦3种饲草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物候差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2000—2020年3种饲草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行了逐年提取。在此基础上,结合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3种人工饲草的种植面积、产量、价格在2015—202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0—2020年3种饲草作物的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增加的区域位于研究区西部、南部的退化草地和沙地,以及河谷等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在3种人工饲草中,苜蓿种植发展最为迅速,在2010年后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快速增长;燕麦的种植起步较晚并且种植面积最小;青贮玉米的产量虽然在稳步增加,但是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占全旗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例并没有增加。[结论]阿鲁科尔沁旗人工饲草的种植在2010年开始快速发展,在2015年形成规模化种植,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人工饲草的种植能够改良退化草地和沙地,但是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苜蓿和燕麦的产量增长是因为种植面积的扩大,青贮玉米产量的增长是因为单产的增长。人工饲草的种植虽然快速增加,但是饲草缺口仍然不能得到满足。
关键词: 人工饲草 作物识别 生产变化 Google Earth engine TM影像


基施控释掺混肥对夏玉米生长期活性氮损失和碳氮足迹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控释掺混肥减量一次性基施在夏玉米上的农学和环境效应,优化我国华北地区粮食生产的氮肥管理措施,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施氮量240 kg·hm-2,FFP)、优化施氮(施氮量210 kg·hm-2,OPT)和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施氮量210 kg·hm-2,CRBF)4个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和活性氮损失(氨挥发、N2O排放、硝酸盐淋溶)差异,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定量评估了不同处理的碳、氮足迹.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氮显著增加了夏玉米产量;与FFP相比,OPT和CRBF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0.7%和2.9%,氨挥发、N2O排放、硝酸盐淋溶总量分别显著降低13.0%和72.7%、13.3%和37.5%、20.5%和23.5%.与CK相比,施氮显著增加了夏玉米生产的全球增温潜势(GWP);与FFP相比,OPT处理的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降低3.8%和4.2%,CRBF处理分别显著降低8.7%和12.0%.施氮较CK显著增加了夏玉米生产的碳、氮足迹,氮肥的生产运输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是碳足迹的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分别为54%~60%和24%~31%;硝酸盐淋溶是氮足迹的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高达57%~94%;与FFP相比,OPT和CRBF处理的碳、氮足迹分别显著降低11.0%和16.5%、19.6%和28.4%.综合考虑作物产量、活性氮损失和碳氮足迹,一次性减量基施控释掺混肥能够发挥更大的环境效益,可推荐为促进华北平原粮食清洁生产的有效氮肥管理措施.
关键词: 控释掺混肥 氨挥发 硝酸盐淋溶 温室气体排放 生命周期评价 碳氮足迹


设施短程番茄栽培模式差异化比较及效益评估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模式短程栽培番茄生产表现,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北方地区简易设施结构下番茄高效生产的短程栽培模式,以番茄丰收74-560 RZ F1为材料,设置3个试验处理,即土壤栽培(S)、岩棉栽培(R)和水培(H),分析短程栽培3种模式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短程栽培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R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番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叶片数,其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与S、H处理相比显著提高86.12%、42.45%.水培可以改善番茄的品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最高,比R处理显著高出40.18%、29.37%,比S处理显著高出22.19%、27.40%,水分利用效率比R、S处理显著高出5.53%、22.78%.在试验中,R、H处理与S处理相比单株产量均表现为增产,通过产量和成本计算利润,H处理单位面积利润最高,分别是R、S处理的7.70、1.53倍,净利润为38.692元/m2.进一步对番茄的主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H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通过综合得分发现短程水培番茄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分析香菇黑色素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
《菌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菇菌丝转色是决定栽培香菇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弄清菌丝转色过程中黑色素合成途径和关键基因对于解析香菇菌丝转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一组可亲和配对的香菇原生质体单核菌株SP3、SP30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同源比对,对香菇黑色素合成途径进行注释并对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进行挖掘。结果显示,香菇基因组中缺少庚烯酮水解酶基因、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和对羟苯丙酮酸双加氧酶基因,推测香菇菌株不存在典型的DHN-黑色素和脓黑色素合成途径,但可以合成DOPA黑色素、GHB黑色素、PAP黑色素和儿茶酚黑色素。同时进一步对香菇黑色素合成中限速酶——酪氨酸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表明香菇菌株SP3、SP30中酪氨酸酶基因编码蛋白为稳定的亲水蛋白,含有2个与酪氨酸酶催化活性相关的铜离子结构域,不含有分泌型信号肽,不含跨膜结构域且定位在细胞质。该研究结果为香菇黑色素合成遗传基础、菌丝转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于改进边界匹配网络的鱼群摄食动作时序检测方法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实时监测鱼群摄食状态是制定科学投喂策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为实现鱼群摄食和非摄食状态的时序探测,解决现有方法在探测摄食状态切换时误差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边界匹配网络(Boundary Matching Network,BMN)的鱼群状态检测网络BMN-Fish.该网络在BMN的基础上,引入高效深度模块,包含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 Module Net,ECANet)和基础残差模块(Base Residual Module,BRM).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可扩大时序维度特征的感受野,提高了模型提取局部信息的能力;基础残差模块可关注特征图中感兴趣的区域,增强算法的全局感知能力.结果显示,相比于原始的鱼群时序摄食动作检测网络BMN,BMN-Fish的AUC和AR@100 指标达 93.32%和 95.28%,分别提高 2.17%和1.95%.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高效检测鱼群时序摄食动作,为集约化水产养殖制定智能投饲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改进边界匹配网络 鱼群摄食 摄食状态检测 摄食行为检测 注意力机制 水产养殖


数据重用影响因素对仓储型数据管理平台发展方向的启示
《农业大数据学报 》 2023
摘要:科学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和知识基础,其全流程的数据行为皆受研究者关注,数据重用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对于科学数据管理共享使用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环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引出数据重用的相关研究,根据时间维度对科学数据数据重用定义的演变进行介绍,从数据重用影响框架的角度出发,分析科研人员、科学数据、数据平台三方面对数据重用的影响.探析较为流行与广泛使用的仓储型数据管理平台模式,结合农业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启示.


不同处理对蓝花棘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目的]促进蓝花棘豆种子的萌发.[方法]选用98%浓硫酸浸泡5 min、机械破皮(砂纸摩擦4 min)、温水浸种(20、40、60、80、100℃ 浸泡1 min,60、80、100℃分别浸泡1、3、5、7 min)、超声波处理(5、10、20、30、40、50、60 min)蓝花棘豆种子,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98%浓硫酸浸泡、机械破皮、温水浸种均可促进蓝花棘豆种子萌发,其中,当浸种温度为80℃、浸泡时间为5 min时,蓝花棘豆种子发芽率有显著提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发芽率达到97%.[结论]该研究为促进蓝花棘豆种子的萌发提供了方法.


专利视角下全球工厂化农业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农业工程 》 2023
摘要:工厂化农业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工厂化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三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专利文献分析,了解和掌握工厂化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态势.选取PatSnap(智慧芽)数据库作为专利数据源,对工厂化农业技术进行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的方法,从专利的时间序列分布、申请人类型、国家/区域分布、申请机构、发明人和热点技术领域6个方面纵观工厂化农业的发展趋势与竞争态势.结果表明,工厂化农业技术专利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公司是进行农业工厂化技术专利布局数量最大的主体,院校和科研院所是进行基础研究的主要群体;美国是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专利布局最大的市场.我国工厂化农业在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出效能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将工厂化农业提升到国家重要业态和重大战略地位,重点突破一批对外依存度高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技术落地.
关键词: 工厂化农业 文献计量 专利分析 发展态势 智慧芽 植物工厂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杆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行,担当着全国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探索模式、理论升华的重任,分析国家及各省市县级产业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对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文章利用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产业园定义内涵和内在要求,利用2017—2021年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统计数据,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为基本框架,对各层面产业园创建和认定数量、主导产业发展、科技力量支撑和利益联结机制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分析存在问题及提出对策建议。[结果](1)截止2021年底,共批准创建200个国家产业园,其中创建数量超过10个的有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和四川省4个省份;(2)主导产业选择涉及粮油、果蔬、茶叶、水产、畜禽、种业和中药材等七大类。(3)但产业园建设仍存在管理服务功夫不到规章制度削足适履、政策创新不够完善、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等问题。[结论]提出应明确各层级产业园定位和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