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鳕鱼骨活性钙的正交试验优化及其生物利用度分析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水产加工下脚料鳕鱼骨为原料,探讨鳕鱼骨活性钙的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其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方法:对鱼骨进行基本组成分析与组织学观察;采用正交试验确定鱼骨活性钙的最佳提取条件;采用低钙饮食建立大鼠缺钙模型,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骨钙含量及钙代谢指标,对鱼骨活性钙的生物利用度进行探讨。结果:鳕鱼骨中钙与磷含量分别达到207.8 mg/g和100.9 mg/g,其比值接近2∶1。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鳕鱼骨表面具有坚固致密的扁平板状羟基磷灰石结晶。活性钙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20 min、酸混合比例(柠檬酸-苹果酸体积比)1∶2、酸质量分数15%,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到96.1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活性钙各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大鼠骨钙含量。钙代谢实验测定结果显示,活性钙高剂量组钙吸收率显著高于相同钙水平的碳酸钙对照组。结论:鳕鱼骨可作为一种优良的天然钙源,鱼骨活性钙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钙营养强化剂加以开发。
关键词: 鳕鱼骨 活性钙 生物利用度 钙营养强化剂 高值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入海河口受到海水、淡水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境复杂,其区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表征入海河口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强度.对2010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开展研究,并分别用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曲线比较法(ABC曲线)探讨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程度.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3个季节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的主要类群.季节分布上,春季种类数、丰度、生物量以及各项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夏季和秋季.最高丰度(187.11个/m2)和最高生物量(69.82 g/m2)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分布上,底栖动物种类数、丰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各季均呈现近岸站位明显低于大陈岛附近站位的现象;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在S7和S8号站附近形成一个明显的高值区,其中S8在秋季生物量达到913.63 g/m2;均匀度指数则分布较均匀.本研究表明,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与多毛类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多样性指数法和ABC曲线法对群落受污染扰动程度的评价结果截然相反.
关键词: 椒江口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指数 丰度/生物量曲线 多毛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风“启德”对粤西渔场渔业的影响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2013年南海北部进行的海洋捕捞生产调查数据,对台风"启德"过境后,粤西渔场(20.5°N~21.5°N,110.5°E~111°E)底拖网渔获率和渔获物组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后第1周,周平均渔获率增加为台风前1周周平均渔获率的1.34倍,于第2周恢复到台风前水平;(2)台风后,主要种类由台风前的沙丁鱼类增加为沙丁鱼类和鲻梭鱼,另外,与台风前相比,新出现的种类为鲐鱼和梅童鱼,台风后未有捕获的种类有黄鲫、乌贼和叫姑鱼;(3)台风后,鲻梭鱼、带鱼和鱿鱼在总渔获中的比重分别增加为台风前的1.85倍、2.4倍和6.48倍,沙丁鱼类、虾类、龙头鱼、马鲛鱼、小黄鱼、鲳鱼和蟹类在总渔获中的比重分别减少了24.69%、0.56%、0.36%、0.2%、0.15%、0.04%和0.03%;(4)台风后鱼类丰富度指数减小0.04,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增加0.12和0.04;(5)台风"启德"过后,研究区群落结构恢复期在1个月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海域船蛸的形态、分布与繁殖力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船蛸(Argonauta argo)在东海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1999~2014年连续16年东海渔业资源调查期间所获的76 ind船蛸样本,研究其形态、分布、资源密度、繁殖力等基础生物学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船蛸的形态较为特异,有别于其它八腕目。雌体具有石灰质的外壳,既是浮游工具又是孵化袋。船蛸分布于东海南部海域和北部外海,范围为26°30'N~32°00'N、122°00'E~126°30'E。在出现船蛸的网次中,春季占40.38%;夏季占36.54%;秋季占21.15%;冬季仅占1.92%。船蛸在东海海域的资源密度较低,仅为0.92~32 ind·h-1不等,且主要分布在100 m左右的水深。作为暖水性种类,船蛸在东海的出现主要是受黑潮暖流和台湾暖流势力的影响。船蛸体质量随胴长呈现出显著的幂函数增长趋势。胴长和体质量的关系为BW=0.001 9ML2.409 4。个体绝对繁殖力范围为7 111~48 576 egg,平均为22 976 egg。胴长相对繁殖力范围为245~838 egg·mm-1,平均为441 egg·mm-1。体重相对繁殖力范围为521~975 egg·g-1,平均为698 egg·g-1。卵径主要分布范围为1.1~1.3 mm,平均(1.125±0.118)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实验优化鱼类保肝中药复方的提取工艺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5
摘要:研究影响鱼类保肝中药复方提取效果的各种因素,确定最佳提取工艺。运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溶剂倍量(A)、浸泡时间(B)、煎煮时间(C)和煎煮次数(D)4个因素对中药复方中君药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水煎煮工艺条件进行优选。在所考察的4个因素中,对中药复方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C>A>D>B,即煎煮时间>溶剂倍量>煎煮次数>浸泡时间,确定最佳水煎煮工艺为A_2B_1C_1D_2,即10倍水量,浸泡0.5 h,煎煮时间为0.5 h,煎煮2次。本研究优选工艺设计合理,稳定可行,可为鱼类保肝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兰州市区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及水质初步评价
《河北渔业 》 2015
摘要:为了解黄河兰州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4年秋季对兰州市区段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调查。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27种属,其中轮虫和原生动物在种类组成中占主导地位。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9~11.1ind./L,均值为4.6ind./L,生物量范围为0.001~0.004 mg/L,均值为0.003mg/L。浮游动物常见种有4种,以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出现频率最高。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2.2,平均值为1.9,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市区段水质受到中度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水鱼类陆基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海水养殖是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化池塘、开放式流水养殖工厂、深水网箱和循环水养殖则是我国当前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生产模式,其中陆基工厂化循化水养殖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等特点,是世界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介绍了在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对我国沿海工厂化养殖产业营运情况调研结果;围绕我国海水鱼类陆基工厂化养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循环水养殖产区分布、发展趋势、技术模式、运营效率以及运营成本构成等关键问题,探讨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主要问题,对产业发展机遇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填料的研究现状
《水处理技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净化水处理技术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生物填料是生物净化水处理技术的支撑,其发展代表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技术的先进程度。结合国内外工厂化养殖系统中生物填料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生物填料中无机生物填料、有机高分子生物填料和生物质填料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在循环水处理中的脱氮效果、脱氮机理和存在问题。最后根据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特点,探讨了未来生物填料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中的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条件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甲状腺轴和生长轴关键激素的变化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统计学、酶联免疫学等方法研究3个池塘中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生长状况、血清四碘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Ⅰ)和温度的周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365 d的养殖过程中,3个池塘牙鲆体重和体长持续增长且体重日增长率和体长日增长率在温度较高的夏末秋初出现较高值。3个池塘牙鲆血清中T3、T4含量变化整体趋势一致,血清T4浓度在夏末出现最高值,T3浓度在秋初出现最高值,滞后于T4。IGF-I水平最高值出现在温度较高的夏末、秋初滞后于GH最高值夏初。牙鲆血清中T3、T4、GH和IGF-I 4种激素含量变化和生长率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呈现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
关键词: 池塘 生长 四碘甲状腺素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生长激素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