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AtRGS1-GFP融合蛋白对AtRGS1细胞定位的研究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Gateway克隆技术构建了以CaMV 35S为启动子,含AtRGS1-GFP融合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分别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和PEG介导法转化拟南芥野生型(Col)悬浮细胞系和幼苗叶片原生质体,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tRGS1-GFP融合基因在转化受体系统中的表达与定位。结果显示,在含AtRGS1-GFP融合基因的转化细胞系中,GFP绿色荧光在细胞膜(壁)上特异表达;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中,GFP绿色荧光在细胞膜上强烈表达,表明AtRGS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上。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徐豆1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徐豆14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夏大豆新品种。徐豆14号具有高产稳产、籽粒商品性优良、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江苏和安徽的淮北地区、山东南部、河南等地作夏大豆种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党建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


水稻长期不同栽培方式对后作大麦产量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长期定位水稻旱作试验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旱作方式对后作大麦产量、产量构成及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作均较水作有利于后作大麦的生长;水稻旱作的后作大麦株高均高于水作后作大麦,产量及其构成也均优于水作后作大麦;在不同水稻旱作方式中,水稻盖草旱作后作大麦的冬前分蘖发生早,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略高于其他旱作处理,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分别较覆膜旱作和水作高10.84%和17.43%。大麦养分累积则表现为:氮累积量各生育阶段均以前茬盖草旱作处理的为最高,在成熟期达到每盆958.85mg,而磷累积量则是生育前期最高,钾累积量则是生育后期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