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茶地蜂营巢生物学观察
《昆虫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国南部一种独栖性蜂类--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的巢穴及其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对巢穴的研究中,对2省4个样地23个巢穴进行了挖掘和观察,结果显示:巢穴为无分岔的单支洞,主道在土质较好的地方倾斜角小,洞穴长度为90~150cm;在杂质多的土中,倾斜角较大,曲折,洞穴长度为30~60cm。在一定深度之下开始在主道周边出现由小径连接主道的近椭圆形虫室。虫室通常在远主道端略向下倾斜。一个巢穴中的所有虫室多在一个近似的平面上。在洞口到第一个虫室之间主道通常是近竖直的,虽然时有小的弯折;从第一个虫室向下主道往往发生一或多次偏折,但角度通常不超过45°。在对成蜂行为的观察研究中,对4头油茶地蜂连续7天的全天行为进行记录,结果显示:成蜂除雨天外均出巢采集油茶花粉;每天出巢在1~5次不等,多数为2~3次;携粉量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观赏枣在园林城市中的作用
《山西林业科技 》 2007
摘要:初步分析了山西省城市环境现状,就观赏枣观赏价值高、生态效益显著、抗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阐述了其在园林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并对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葫芦叶上遗传性银斑与银叶病病斑光合生理及解剖特征比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对西葫芦(Cucurbita pepoL.)叶片上遗传性银斑和银叶病病斑的光合生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银斑一日内不同时段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都较正常叶下降;虽然二者的Pn、Gs和Tr在不同时段的波动有所不同,但其数值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银斑间的胞间CO2浓度(Ci)变化差异不明显;气孔限制值(Ls)变化趋势一致,虽遗传性银斑的Ls略大于银叶病病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经测定,西葫芦叶片上遗传性银斑和银叶病病斑的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量都较正常绿叶减少,遗传性银斑叶绿素总量减少8.54%,银叶病病斑叶绿素总量减少10.84%。对叶片上遗传性银斑和银叶病病斑的解剖学特征观察发现,二者的上表皮细胞形态及排列方式相似,但都由正常叶的扁平状、致密排列,变为球状、疏松排列,且上表皮与栅栏细胞之间出现轻微的间隙。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推测,西葫芦遗传性银斑可能是烟粉虱诱发银叶病的毒源。
关键词: 西葫芦 叶片 遗传性银斑 银叶病病斑 光合生理 解剖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大豆适宜种植密度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2004~2006年进行了鲜食大豆种植密度及其对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分别是24.0万株.hm-2左右、21.0万株.hm-2左右、19.0万株.hm-2~21.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枝数、结荚数、百粒重)的影响是:结荚数>分枝数>百粒重,但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早熟鲜食桃新品种——临桃一号的选育
《中国果业信息 》 2007
摘要:临桃一号由北京二号(又名京早二号,大久保×阿木斯丁)芽变选育而来,是一个集极早熟与优质于一体的鲜食桃新品种。2006年3月22日通过山西省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子老化过程中活力指标的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以两个大豆种子为供试材料,通过(58±1)℃热水老化,进行了不同老化水平大豆种子生活力及活力指标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老化过程中,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都先于发芽率出现明显的下降;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两个不同种皮的大豆品种耐贮能力出现差异;黑色种皮的晋豆3号较黄色种皮的晋豆20号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各项活力指标都高,显示出其劣变的程度相对较小、耐贮;两个老化品种活力下降曲线均呈反S形曲线走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杏优良新品种“金亚”
《中国果业信息 》 2007
摘要:"金亚"选自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亚美尼亚引进的一批杏优良品种,2004年2月该品种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并单2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并单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用太系1作母本,太系5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0年参加所里春播鉴定试验,2001年参加本所品比试验,2002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玉米预备试验,2003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玉米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玉米生产试验,经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并单2号是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于一身的优良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