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6-2019年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类型为THTP(6.49%)、THTS(6.06%)和THTT(5.63%),其次为TKTT(3.46%)、NHFF(3.03%)和LHFF(2.60%);毒性基因V9、V19、V23、V25、V28、V29、V47和V51的出现频率在15%以下,其相对应的抗叶锈基因Lr9、Lr19、Lr23、Lr25、Lr28、Lr29、Lr47和Lr51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被测小麦叶锈菌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46,Shannon信息指数(I)为4.2815,说明甘肃省内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度系数范围为0.8554~0.9937,陇东地区(平凉和庆阳)与陇南地区(天水和陇南)亲缘关系最近,与中部地区(定西和兰州)亲缘关系较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渍条件下不同施锌量对玉米幼苗生长和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寒旱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揭示外源锌在绿洲盐化潮土中的转化特征,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究了盐渍条件下不同施锌量对玉米幼苗生长和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非盐渍条件还是盐渍条件下,随着施锌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和干重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施锌量为5~10 mg/kg时达到最大。玉米含锌量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锌量随施锌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施锌量为10 mg/kg时达到最大。施锌0.5、1.0、2.0、5.0、10.0、20.0 mg/kg处理的株高与不施锌比较,在非盐渍条件下分别增加13.60%、13.89%、15.58%、20.84%、21.57%、19.58%,在盐渍条件下分别增加3.31%、8.00%、9.74%、11.51%、8.41%、6.87%。由此认为,绿洲盐化潮土的适宜施锌量为5~10mg/kg,有害或过量施锌量为≥20mg/kg。随施锌量的升高,盐渍条件下的土壤有效锌(DTPA-Zn)、碳酸盐结合态锌(CAB-Zn)、松结有机结合态锌(WBO-Zn)、氧化锰结合态锌(OxMn-Zn)、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锌(AOFeZn)、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COFe-Zn)和残留矿物态锌(RES-Zn)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15.63%~767.19%、7.69%~296.92%、5.68%~270.45%、0.72%~19.42%、1.82%~65.25%、1.01%~37.61%、0.18%~6.92%。与非盐渍条件下相比,盐渍条件下的玉米株高、干重、含锌量、吸锌量、土壤有效锌(DTPA-Zn)、植物可利用态锌(碳酸盐结合态锌、松结有机结合态锌、氧化锰结合态锌)均降低,其他态锌(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锌、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和残留矿物态锌)均升高。综合分析认为,施用适量锌肥能显著提高玉米的耐盐性,缓解长期盐分胁迫带来的毒害,在短期内能有效改善土壤-作物系统的锌营养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不同桃自根砧生理特性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旱能力直接影响桃品种的生长发育.以5种桃砧木扦插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控水方式,研究干旱胁迫21d及干旱后复水7 d处理下5种桃自根砧叶片水分特性、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及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持续干旱显著降低了 5种自根砧叶片组织内的水分含量;光合色素含量降低的同时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发生明显变化,J、I、P相降低,且ΔK小于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复水后,5种砧木叶片自由水含量均增加,同时束缚水含量显著降低.樱桃李3号(简称李3)和樱桃李5号(简称李5)的部分生理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恢复到对照水平,5种砧木可溶性糖含量恢复到对照水平.综上,干旱复水后,砧木通过提高叶片组织水势和持水能力,激发了抗氧化酶活性,阻止了MDA大量产生,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了抗旱应激能力,从而提高了干旱耐受性.综合分析发现5种砧木干旱忍受能力强弱:李3>李5>'RA>李1>'GF67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甜瓜品种不同生理期叶片和果实的显微结构比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叶片和果实细胞显微结构的差异,为甜瓜种质资源筛选和品质育种提供组织解剖学参考.[方法]以4个甜瓜品种白兰瓜、肥白、日本甜宝及小脆瓜为研究对象,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甜瓜不同生理期叶片结构及果肉细胞的显微变化.通过Image-propius 6.0软件测定叶片组织结构、果肉细胞大小参数和形状参数,分析4个甜瓜品种不同生理期果肉细胞显微结构的形态差异.[结果]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叶片厚度均不同.生长前期小脆瓜叶片厚度最大,肥白叶片厚度最小;生长中期,小脆瓜叶片厚度最大,白兰瓜最小;生长后期,叶片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小脆瓜>肥白>日本甜宝>白兰瓜.4个甜瓜品种上表皮细胞厚度大于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栅海比的值能够保持相对一致.CTR值和SR值也均不同,生长前期肥白的紧密度最大,日本甜宝和白兰瓜次之,小脆瓜的紧密度最小;生长中期,日本甜宝紧密度最大,白兰瓜紧密度最小;生长后期紧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日本甜宝>小脆瓜>白兰瓜>肥白.叶片疏松度则相反.[结论]在甜瓜果实生长过程中,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细胞的周长、面积、长度等均呈上升趋势,白兰瓜和肥白在不同生理期细胞纵横比呈增大趋势,日本甜宝和小脆瓜不同生理期细胞纵横比呈先增大然后再减小的趋势,且白兰瓜和日本甜宝不同时期细胞圆度显著大于肥白和小脆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留茬免耕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耕作措施,基于2004年设置的长期留茬免耕田间定位试验,针对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大豆3种典型春小麦种植方式,在长期留茬免耕和传统翻耕条件下,通过分析2004-2018年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来诠释长期留茬免耕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评价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旨在为区域内春小麦的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春小麦/大豆3种种植方式下的春小麦籽粒产量在年际间变动较大,呈锯齿状波动。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留茬免耕的增产效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强,长期留茬免耕可以提高春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间作相比单作可以更好地维持产量的可持续稳定生产能力。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叠加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其中,2004-2012年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提高穗粒数来增加小麦产量;2013-2018年,单作小麦和春小麦/大豆时,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千粒质量来增加小麦产量,春小麦/玉米时,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增加穗长来促进小麦生长,进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气温、降雨量和穗粒数在春小麦产量中起主要作用,收获指数和气温在春小麦产量稳定性中起主要作用,穗长和产量在春小麦产量可持续性中起主要作用。综上,留茬免耕是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春小麦/大豆3种春小麦种植方式下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关键词: 降水 温度 秸秆 留茬免耕 春小麦 产量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7个桃品种在兰州高海拔地区的田间抗寒性表现
《果树资源学报 》 2022
摘要:【目的】兰州市高海拔区域种植桃树会出现抽条和冻害现象,严重制约着当地桃产业的发展,为了筛选出适宜兰州高海拔地区种植的桃优良品种,我们对17个桃品种在海拔1 870 m地区进行试种。【方法】2020年至2022年春季,通过连续3 a对各品种越冬受冻、抽条及花芽受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计算不同品种1 a生果枝的抽条指数和花芽受冻指数。【结果】栽培的普通桃品种陇蜜10号、陇蜜9号和白凤、油桃品种陇油桃1号和世界1号、中蟠13号、油蟠桃品种7-7受冻较轻,抽条指数和花芽受冻指数平均<30%,对产量基本无影响或影响较小,其他品种的受冻程度相对较重,抽条指数和花芽受冻指数均>30%,对产量影响较大。【结论】陇蜜9号、陇蜜10号和白凤桃,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和适应能力,可适当发展;油桃品种陇油桃1号、世界1号以及油蟠桃品种7-7虽然也能生长结果,但抽条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谨慎发展;其他品种因抗寒性差,栽植后易出现抽条和花芽受冻,对产量影响较大,不建议种植。气候条件决定了树种的分布,冬季低温是关系果树存亡的重要因素,与果树的自然分布关系密切,本研究为兰州高海拔地区桃品种引进和筛选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倍体小黑麦在甘肃生态区域的生产潜力及饲用特性综合评价
《草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适应甘肃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质饲用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新品种(系),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13个小黑麦品系的农艺性状、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饲用参数等21个性状进行鉴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参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CIMMYT六倍体小黑麦(春性、粮饲兼用型)的饲草生产潜力大,茎叶赖氨酸含量高,适应性广,饲用价值与国内冬性小黑麦一致.2)不同品种(系)的适应性有差异,T-133、T-138在正常灌溉、水分胁迫条件下均表现优良,两水分处理下主成分综合评分较高,说明其适应性广,不同生态区域均可种植;T-128和T-137的籽粒、生物产量等较稳定,水分胁迫下纤维素含量稍有降低,相对饲用价值有所提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抗旱性较好,可在天祝、甘南迭部等寒、旱牧区推广种植;T-134抗旱性较差,在正常灌溉下其各性状指标表现突出,可在黄羊、民乐等灌区或临夏、天水等降水量较高的区域种植;T-152矿质元素含量较高,饲草品质较好,但其产量较低,可作为小黑麦育种亲本.本研究丰富了小黑麦育种的亲本类型,推进了饲草多元化发展,为CIMMYT小黑麦在甘肃及气候条件相似区域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CIMMMYT小黑麦;水分胁迫;产量潜力;营养品质;饲用参数;主成分分析;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相对饲养水平对绵羊肌肉组织结构及肌纤维组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高肉品质是现代肉羊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不同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背最长肌肌肉组织结构及肌纤维组成相关基因的影响,为通过饲养水平调控肉脂型绵羊肉品质,提高生产效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出生日龄接近((3.0±0.5)月龄)、体况良好、体重相近((19.16±0.54)kg)、臀型一致的阿勒泰羊30只,随机分为3组,自由采食60 d后,分别按照50%(0.25 MJ/W0.75×d-1)(NL组)、100%(0.5 MJ/W0.75×d-1)(NM组)、150%(0.75 MJ/W0.75×d-1)(NH组)的维持代谢能饲喂30 d后屠宰,取背最长肌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2%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法染色,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肌肉组织结构,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肌球蛋白重链I(myosin heavy chain,MyHC I)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re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蛋白表达量.[结果](1)阿勒泰羊摄入50%、100%和150%的维持代谢能时,三组试验羊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90.67 kg、13.33 kg和203.00 kg,差异显著(P<0.05);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NH组、NM组显著大于NL组(P<0.05);肌内膜厚度NH组显著小于NL组(P<0.05);肌束肌纤维数量、肌束纤维面积、肌束膜厚度以及肌纤维面积、肌纤维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2)饲养水平对肌质网终池面积、脂滴面积以及肌质网终池、肌原纤维、肌质的面积比都有影响,肌质网终池面积和面积比NH组显著大于NM和NL组(P<0.05),脂滴面积NH组显著大于NL组(P<0.05);肌质面积比NM组显著大于NH和NL组(P<0.05);线粒体、糖原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饲养水平对肌纤维组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影响,PPARγ的蛋白表达强度、阳性面积和阳性率NL和NM组显著低于NH组(P<0.05);MyHCⅠ蛋白表达强度随能量摄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大,但是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背最长肌肌肉组织结构和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育肥期可通过饲养水平控制肌肉组织结构和肌纤维类型组成,从而按照生产需要调控肉品质.
关键词: 相对饲养水平 肉品质 肌肉组织结构 肌纤维 PPARγ MyHC I 阿勒泰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旱地苹果园覆膜保墒技术创新与实践
《西北园艺(果树) 》 2022
摘要:以平凉、庆阳为主的陇东苹果主栽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干旱,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份,年均降雨量450 mm左右,年际间降水分配不均,雨水资源利用率仅30%,大部分经径流和无效蒸发损失掉。该产区基本无灌溉条件,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干旱成为制约当地苹果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充分利用自然降雨,采用各种保墒措施成为发展当地苹果生产,提高产量品质的必由之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的筛选及在柞蚕卵内的发育过程
《草原与草坪 》 2022 CSCD
摘要: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广泛应用于多种鳞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但是西北干旱地区可利用蜂种较少,因此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的驯化非常必要,同时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内的发育过程研究对其规模化扩繁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低湿胁迫筛选出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种系,测定其对柞蚕卵的寄生率和出蜂率,并观察了50%湿度条件下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出蜂率随相对湿度下降呈降低趋势;且经低湿胁迫处理后,不会导致松毛虫赤眼蜂产生形态上的明显差异.在25±0.5℃条件下,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内的发育历期为10 d,其中卵期30 h,幼虫期24 h,预蛹期72 h,蛹期106 h,在产卵后240 h时,赤眼蜂羽化为成虫,羽化后即在柞蚕卵内完成交配,最后咬破柞蚕卵壳钻出,与70%湿度(对照)无差异.表明低湿胁迫可降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和出蜂率,但不会导致生长发育和形态上的明显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