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草地贪夜蛾地理分布数据集
《寒旱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草地贪夜蛾为一种入侵性害虫,对我国玉米、水稻等产业造成严重损失,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设置监测点,更好地防治草地贪夜蛾,针对不同省市之间草地贪夜蛾的实际发生点调查和数据共享存在滞后性,部分信息掌握不足,导致预测性研究与实际发生情况拟合度低,参考价值有限的现状,通过田间调查、数据检索和收集,整理了 2019-2021年草地贪夜蛾实际发生点的地理坐标信息.数据集中共收集了 719条地理分布记录,可为以后开展适生性风险评估、适生区域预测、迁飞路径分析和害虫防治等研究提供帮助,也可以为草地贪夜蛾在区域内的预测性研究提供校检.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地理分布 坐标 数据集 风险评估 适生性 数据共享 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芹酮结合吨袋内循环施药模式对马铃薯贮藏效果及油炸薯片色泽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高效地应用植物源马铃薯发芽调控剂香芹酮,针对贮藏小环境研发出一种吨袋+内循环聚丙烯(PP)通风管+吸油棉载药的施药模式,并考察香芹酮结合该模式处理对马铃薯贮藏效果和油炸薯片色泽的影响.在贮藏温度10℃的条件下,应用香芹酮对薯芽开始萌动的马铃薯进行处理,同时以不进行抑芽处理的4℃网袋贮藏(CK-4)和10℃吨袋贮藏(CK-10)的马铃薯为对照,处理后每6周测定马铃薯的芽长、发芽率和失重率,并在贮藏末期对马铃薯腐烂率、贮藏品质和油炸薯片色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贮藏9个月,CK-4和CK-10发芽率均为100%,而香芹酮处理马铃薯未发芽,失重率和腐烂率分别较CK-10降低14.90、23.01个百分点,还原糖含量较CK-4降低59.86%,且得到的油炸薯片色泽最好.综上,香芹酮结合吨袋内循环施药模式处理能显著抑制马铃薯发芽,降低腐烂率和失重率,保持贮藏品质;相比低温贮藏,在抑制马铃薯发芽的同时,能够将还原糖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避免了马铃薯的"低温糖化"现象,在实际生产中对马铃薯具有较好的贮藏效果与应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晚熟黄肉桃新品种陇金5号的选育
《中国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陇金5号是从陇油桃1号实生后代中选出的中晚熟黄肉桃新品种.平均单果重301.0 g,大果重355.0 g;果实圆形,果顶圆平;果皮底色浅黄色,果面75%以上着红色斑纹;果肉黄色,近核处有少量红色素,硬溶质,风味甜,去皮硬度5.73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4%,可溶性糖含量12.3%,可滴定酸含量0.24%,维生素C含量35.7mg/kg;黏核.在甘肃省兰州市,陇金5号8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果实发育期132 d.陇金5号适宜在甘肃省中部、东部及南部的桃产区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对青稞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甘肃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为筛选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青稞根腐病防治药剂,选取12种常用低毒药剂,对青稞品种藏青2000采用拌种或浸种处理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合不同处理物候期、倒伏率、发病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并基于千粒重、产量及根腐病发生率进行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均能有效降低根腐病发生率,其中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40 kg/hm2拌种处理综合评价最优,施用后青稞未发生倒伏,根腐病发生率为5.00%,适宜于根腐病发病严重区域推广使用.1亿活芽孢/g的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和50%吲唑磺菌胺水分散粒剂拌种处理的青稞根腐病发病率均为6.67%,折合产量分别5900、5190 kg/hm2.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拌种处理的增产率最高,为8.19%,更适宜于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青稞根腐病 药剂筛选 田间防效 Topsis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色高效施肥技术在当归上的应用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为了展示当归绿色高效施肥技术,2021年在岷县中药材绿色种植基地开展示范性试验。试验设7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当归形态特征、产量、收益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常规施肥[复混肥料(总养分≥45%,N-P2O5-K2O为20-15-10)7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有机肥(有机质≥45%,N+P2O5+K2O≥5%)1 200 kg/hm~2]而言,6种施肥模式当归芦头径增加0.14~0.40 cm、根长增长0.16~3.03 cm、主根径增加0.15~0.34 cm、单根鲜重增加10.67~26.16 g/株;当归产量增加333.90~1 740.90 kg/hm~2,产量增幅为2.69%~14.03%,较常规施肥增收3 665~15 159元/hm~2。阿魏酸含量增加了0.014~0.020百分点,挥发油含量增加了0.07~0.14百分点,醇浸出物含量增加了0.8~2.9百分点。6种模式对当归根部形态特征、产量、收益、有效成分等均有正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40年甘肃省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沙漠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区域耕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调查是明确全球土壤碳储量和认识土壤碳循环的重要任务。利用甘肃省1980s、2000s、2020s等3个时期的耕层土壤调查数据,通过计算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估算了甘肃省耕层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1)1980s、2000s、2020s甘肃省耕层SOC储量分别为97.68、109.14、123.13 Tg,近40年固碳总量约为25.45 Tg,固碳速率为0.012±0.01 kg·m-2·a-1,说明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有利于研究区耕地土壤长期固碳;40年间河西绿洲灌区、黄土高原区和陇南山地区耕层SOC储量呈增加趋势,甘南高原呈下降趋势。(2)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黄棕壤固碳速率最大,栗钙土最小。(3)近40年间甘肃省耕层SOC储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化肥、有机肥施用量以及秸秆还田量的持续增加,提高了作物归还量,进而增加了耕层有机物质含量,最终促进了耕层SOC的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旱塬麦黑豆-冬小麦轮作条件下施氮水平对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为给我国旱地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18—2020年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区冬小麦田设置夏闲期种植绿肥和不同施氮量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N2O和CH4排放通量,计算N2O和CH4累积排放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N2O和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轮作周期内,不同处理的N2O排放峰主要出现在冬小麦播种施肥后,峰值范围平均11.24~31.85μg N2O-N/(m2·h).土壤CH4排放无明显峰谷变化趋势,而围绕着零值上下波动,变化范围-46.8~24.5μg CH4-C/(m2·h).与休闲-冬小麦处理相比,麦黑豆-冬小麦轮作处理在绿肥填闲期和冬小麦生长期土壤N2O累积排放分别显著增加了26.8%~44.2%和6.2%~52.3%,土壤CH4累积吸收分别显著减少了7.9%~76.3%和4.0%~28.4%.可见,豆科绿肥填闲种植可增加土壤N2O排放,减少土壤CH4的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大麦(青稞)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态势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2
摘要:以我国大麦(青稞)机械化生产技术领域相关专利为研究对象,采用IncoPat专利数据库,以宏观和微观2个视角对该领域内技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主要研究主题和热点、主要创新机构和发明人、专利价值及专利质量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明确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创新情况及研发态势.结果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大麦(青稞)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专利申请量的增长主要以实用新型为主;个人和科研院所为该领域内主要创新主体;播种、种植、栽培、收获、脱粒等机械研发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整体质量较低,本领域技术研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应开展大麦(青稞)农机农艺融合研究,重点研发适宜于青藏高原作业的轻简化机械.要重视该领域专利质量的提高,重视产学研结合,加大研发力度.政府要鼓励和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使之成为创新主体.
关键词: 大麦(青稞);机械化生产;IncoPat;专利分析;研发态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