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湿地植被群落特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野外调查新疆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地区各典型湿地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并分析其物种多样性测度,研究结果如下:1)各典型湿地植被群落物种共计15科24属26种,多为单属科和单种科,其中藜科最多,禾本科、莎草科和杨柳科次之;2)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灌木其次,乔木种类极少;3)灌木层多样性指标Simpson指数为0~0.67、Shannon-Wiener指数为0~0.69、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0.9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1.00,PIE种间相遇率为0~0.67;草本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PIE种间相遇率则分别为0~0.65、0~1.21、0~1.17、0~0.69和0~0.65,各指数均较低,表明该地区物种贫乏,伴生种较少,群落中单优种的群落优势度较大,植被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生态脆弱,其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较难,应加强对其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材料覆盖越冬对葡萄枝蔓及根系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年生全球红葡萄(Vitis vinifera L.cv.Red Globe)为试材,采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保温被覆盖葡萄越冬,测定越冬过程中枝蔓及根系中组织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等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不同保温材料覆盖越冬对葡萄枝蔓及根系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种材料覆盖葡萄越冬对温度的影响较大,覆盖物下0~60 cm深度土壤温度较对照提高0.34~2.32℃;②保温材料覆盖越冬前后,各种生理指标变化较大;③玻璃棉覆盖越冬后,根系中组织含水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脯氨酸和电导率较低。不同材料覆盖对葡萄枝条及根系抗寒生理指标影响较大,但并不能改变葡萄根系的耐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扎龙湿地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扎龙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对扎龙芦苇生境和草甸生境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季节变化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境土壤MBC、MBN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0—10 cm>10—20 cm>20—30 cm,且草甸生境显著大于芦苇生境。在整个生长季节内,两种生境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大致呈现出"W"型变化格局,其变化幅度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且草甸生境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芦苇生境。相关分析表明:芦苇生境土壤MBC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MBN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水解性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草甸生境土壤MBC则均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有效磷、水解性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MBN则均与土壤含水率、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季节变化 扎龙湿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早熟陆地棉早熟性状的遗传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2个新疆早熟棉区主栽陆地棉品种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配置组合,应用主基因-多基因联合世代分析方法对新疆早熟棉早熟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5个早熟性状中除在组合Ⅰ的苗期性状无检测到主基因的存在,其他性状均检测到主基因的存在;其中生育期性状在不同组合中的遗传模型相同,且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率分量趋势较为一致;由2个组合各性状的总遗传率比较得出,生育期性状的总遗传率最高;从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的分量来看,蕾期及生育期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苗期、花铃期及果枝始节位在组合Ⅰ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组合Ⅱ中则以主基因遗传为主。针对各性状的遗传模式提出具体的育种策略,为新疆早熟棉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绒棉种精选技术现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结合新疆地区棉花精量播种技术的发展要求,阐述脱绒棉种处理在棉花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脱绒棉种激化处理、静电选、色选及机器视觉等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其分选机理和研究现状,分析不同处理方法的原理及特点;结合国内外种子精选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新疆地区脱绒棉种精选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脱绒棉种精选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品种—新冬43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冬43号(AL18A×99AR144-1)是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研究室利用普通小麦不育细胞质(AL型),通过三系配套选育的杂交小麦新品种。不育系AL18A是1995年以781A为母本,以新疆主栽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父本(轮回亲本),经多代连续回交选育而成,其不育性稳定,不育率100%。恢复系99AR144-1是1995年以引进材料91TRz为父本,与稳定不育回交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斯特智能在线检测控制系统试验分析
《中国棉花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阐述了乌斯特智能在线检测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试验,分析乌斯特检测系统检测数据与现行国家公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差异,为乌斯特技术应用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棉花 乌斯特智能在线检测控制系统 公证检测 测试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下滴灌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棉花叶片~(14)C同化物运转及激素含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早熟高产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氮素运筹对新疆早熟高产棉花叶片14C同化物运转分配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产棉花施氮量270 kg·hm-2的条件下,与棉花3个生育期等氮量施肥处理相比,前重处理(开花前施80%的氮)提高了叶片中吲哚乙酸(IAA)、玉米素及其核苷(Z+ZR)的含量,增加生育后期脱落酸(ABA)、异戊烯基腺嘌呤及其核苷(iP+iPA)含量,促进了同化物向棉铃运输,从而获得较高的籽棉产量;后重处理(开花前施50%的氮)虽增加了叶片ABA含量,提高同化物向棉铃分配的比例,显著增加铃重,但降低了叶片中IAA、Z+ZR含量,造成叶片过快衰老,进而导致籽棉产量显著降低。因此,膜下滴灌条件下,在重视氮肥基施的基础上,适度加大生育中后期追施比例,通过调节棉花叶片ABA含量,促进光合产物优先向棉铃运输,增加铃重,有利于充分挖掘膜下滴灌技术节水增效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O_2浓度升高与施氮对棉花光合及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效应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CO2浓度升高与施氮对棉花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为全面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对其的响应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开放系统中,利用半封闭开顶式气室,采用裂区设计的方法,设置主区为CO2浓度,副区为不同氮肥水平,在棉花进入盛花期每天12:00~15:00释放CO2气体,连续20 d,研究测定此状态下棉花倒四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结果】CO2浓度增加0.5倍使棉花盛花期倒四叶光合速率在450 kg/hm2施氮量时增幅最大,达121.1%,在不施氮时增幅较小,为47.2%,在150和300 kg/hm2氮水平时反而减小;增加氮肥施入与CO2浓度增加0.5倍对叶绿素含量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浓度倍增会使其降低;CO2浓度升高与增施氮肥对棉花花后干物质积累有正向效应;单铃重和籽棉产量CO2浓度升高处理均高于本底浓度处理,最大增加0.3 g和增产428.6 kg/hm2(P<0.05),增幅为6%和6.6%,且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单株结铃呈增加趋势,同时CO2浓度升高使衣分显著下降,但增加氮肥施入可使其改善。【结论】CO2浓度适当升高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棉花盛花期倒四叶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速率提高,进而对棉花花后干物质积累产生正向效应,且同时使单株结铃呈增加趋势,并显著提高单铃重及籽棉产量;但高CO2浓度使叶绿素合成受阻,并使光合速率下降,同时降低衣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