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摘叶对不同架形‘贵人香’和‘霞多丽’果实品质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架形的‘贵人香’和‘霞多丽’酿酒葡萄进行摘叶,与未摘叶的为对照,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单宁和总酚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摘叶显著提高了处理B(贵-厂(摘叶)、贵-厂-CK(未摘叶))、C(霞-厂-V(摘叶)和霞-厂-V-CK(未摘叶))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8.12%和5.16%;摘叶显著提高了处理B和C的总糖含量,其中处理B的增幅最大,为13.35%;摘叶显著降低了处理B和C的可滴定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8.52%和28.46%,其中处理C的可滴定酸含量远远大于对照;摘叶显著提高了处理B的单宁和总酚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38%和37.50%;摘叶对处理A(贵-厂-V(摘叶)和贵-厂-V-CK(未摘叶))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单宁和总酚含量均无影响。在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产区,‘贵人香’和‘霞多丽’栽培推广"厂"型和"厂-V"架形,配套转色期后摘叶的栽培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果实品质效果明显。

关键词: 摘叶 不同架形 贵人香 霞多丽 果实品质 酿酒葡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根际土壤中镰孢菌的构成与定量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玉米根际土壤镰孢菌(Fusarium spp.)的种群结构及相对含量,为相关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方法】从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的47份玉米田间土样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共分离到58个镰孢菌分离物,通过形态学、特异性引物及ITS、TEF-1α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从GenBank以及镰孢菌数据库Fusarium MLST中下载标准参照菌株,利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挑选代表菌株利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分别进行幼苗、种子以及离体叶片的致病性测定;基于已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体系,提取土壤总DNA对玉米土样中镰孢菌属以及部分种的含量进行检测,针对不同玉米产区进行划分统计。【结果】共鉴定出9种镰孢菌,其中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22.41%)、木贼镰孢(F.quisete)(20.69%)、禾谷镰孢复合种(F.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18.97%)分离频率较高,其余为尖镰孢复合种(F.oxysporum species complex)、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单隔镰孢(F.dimerum)、锐顶镰孢(F.acuminarum)、茄镰孢(F.solani)和居群镰孢(F.commune),分离频率分别为12.07%、8.62%、5.17%、5.17%、3.40%和3.40%,相同镰孢菌与其参照菌株处于同一分支,不同区域的镰孢菌存在多样性;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除单隔镰孢外,其余镰孢菌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各不相同,同一镰孢种的不同菌株间致病性也不尽相同;其中居群镰孢为首次在玉米根际土壤中发现,并首次证实其对玉米具有致病性。RT-qPCR检测结果表明,玉米根际土壤中镰孢菌属、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复合种的含量分别为2.91—169.90、0.08—5.34和0.76—78.37 pg·g~(-1),各玉米产区的镰孢菌含量不同,其中禾谷镰孢含量均大于拟轮枝镰孢。【结论】玉米根际土壤中镰孢菌种类众多,其中拟轮枝镰孢、木贼镰孢和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优势镰孢种,各地区的镰孢菌含量均不相同,其中西南山地玉米区的镰孢菌含量最多,黄淮海玉米区的禾谷镰孢含量高于其他区域。

关键词: 玉米 根际土壤 镰孢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肥条件对滴灌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节水灌溉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在甘肃扬黄灌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和施肥条件下制种玉米的产量表现、水分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结果表明:适宜的灌溉定额和施肥量均有利于制种玉米增产,灌溉定额偏低,制种玉米产量下降;施肥过量,增产效果不再显著。在灌溉定额3 450 m3/hm~2、施N 270 kg/hm~2、P2O590 kg/hm~2、K2O 54 kg/hm~2的水肥条件下,制种玉米比其他处理增产1 395.5~3 600.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3~9.38 kg/(mm·hm~2),种植纯收益增加7 779.0~21 920.0元/hm~2,产投比增加0.09~1.41。水肥利用效果和种植效益相对优化。

关键词: 制种玉米 水肥一体化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寡糖·链蛋白对马铃薯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3个不同抗病品种马铃薯植株上喷施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明确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诱导植物抗病机制,筛选出最优药剂稀释倍数,为马铃薯抗病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马铃薯植株叶片SOD、POD和CAT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可见,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可以提高马铃薯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强其抗病性。

关键词: 马铃薯 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 叶片抗氧化酶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浸提方法对苦水玫瑰浸提效果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苦水玫瑰新型饮料,对不同浸提方法及工艺进行研究以提高玫瑰花的浸提效果。根据正交实验和极差分析,对常规、微波、超声波等提取方法中的物料粒径、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浸提液中玫瑰花色素含量为指标,确定出玫瑰花不同浸提方法的较优工艺。结果表明:玫瑰常规浸提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粉碎度60目,料液比1∶4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0 min,浸提液中玫瑰色素的吸光值为0.8623。微波浸提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粉碎度60目,料液比1∶40,微波浸提时间3.5 min,浸提液中玫瑰色素的吸光值为0.8103。苦水玫瑰超声波浸提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粉碎度60目,料液比1∶4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0 min,浸提液中玫瑰色素的吸光值为0.9421。对比几种浸提方法的提取率、V_C、花色素与香茅醇、苯乙醇的含量,结果显示:超声波浸提法的提取率45.32%±0.850%、V_C含量(386.00±32.35)μg/m L、花色素520 nm下的吸光值0.9761±0.069最高,微波浸提香茅醇体积分数0.0124%±0.003%、苯乙醇体积分数0.0498%±0.002%最大。故超声波、微波浸提法较好地保留了苦水玫瑰的特有成分,可为开发苦水玫瑰饮料新产品提供依据。

关键词: 苦水玫瑰 浸提方法 浸提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熟桃新品种‘陇蜜15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蜜15号’是以‘陇蜜9号’桃为母本、‘理想’油桃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的晚熟桃新品种。该品种果实圆形,果顶平,两半部对称,平均单果质量242 g,大果质量286 g;果皮底色白,50%以上果面着红色;果肉白色,近核处具红色素,硬溶质,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4.6%,可溶性糖含量10.2%,有机酸含量0.20%,维生素C含量5.4mg·100 g~(-1),品质优良。黏核。花蔷薇型,花粉多,自花结实。在兰州安宁区9月初成熟,果实生育期130~140 d。适宜在甘肃省中部、东部及南部的桃产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新品种 ‘陇蜜15号’ 晚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祁连山高寒牧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研究

草地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祁连山高寒牧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特征、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以山地草原、高山草原、高寒草甸草原草原3个类型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3个类型草地的植被特征、土壤养分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差异明显,均为高山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甸草原(P<0.05);群落多样性、草本植物高度差异明显,均为山地草原>高山草原>高寒草甸草原(P<0.05);小灌木平均高度差异明显,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山地草原(P<0.05);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较大,其中以高寒草甸草原最为丰富;pH值变幅较大,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反,即有机质含量越高,则土壤pH值低,反之亦然;全氮含量较高,都为1~2级(>0.2%);全钾含量居中,山地草原为2级(2.5%~3.0%),高山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为3级(2.0%~2.5%);全磷含量最低,均为3~4级(0.05%~0.10%),全量养分表现出以低磷高氮富钾为特征;速效养分以贫磷为特征;土壤保肥能力较强;各类型草地土壤肥力因子间的相关性各有特点;总体看来,高山草原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其群落的生产力也最高,但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低。磷在祁连山高寒牧区很缺乏,建议在进行草原管理和人工饲草种植时补充磷素。

关键词: 植被特征 土壤养分特征 相关关系 草地类型 高寒牧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种时密度和品种对光敏型高丹草营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以光敏型高丹草为试验材料,探讨种植密度及品种对其营养成分及产量的影响。在陇东旱塬麦收后以6.75(45P)、9.75万株/hm2(65P)和12.75万株/hm2(85P)复种海牛、BJM和大卡3个品种。结果表明:品种对各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质(CP)与总可消化营养物(TDN)产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均有极显著(P<0.01)影响,CP含量和产量以BJM最高;种植密度对CP、可溶性糖(SS)、酸性洗涤纤维(ADF)及TDN含量、RFV和TDN产量影响均极显著(P<0.01),CP和TDN产量以85P最高;品种和种植密度互作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和RFV影响均极显著(P<0.01),对CP产量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以养分产量为主要考虑因素,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麦收后夏播复种光敏型高丹草的生产模式中,以BJM 12.75万株/hm2种植为最优。

关键词: 复种 种植密度 光敏型高丹草 饲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效应子及其与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的关系

生物技术通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病原菌和寄主植物竞争进化过程中分泌称为效应子(Effectors)的复杂的分子,其逃避或抑制寄主的免疫反应,干扰寄主的各种生理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原菌寄生适合度、定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利用基因组序列和转录组测序数据预测小麦条锈菌中含有两千多个候选效应子,但由于小麦条锈菌缺乏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目前对其效应子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在介绍效应子分类及其特征基础上,结合可运用于小麦条锈菌效应子功能研究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阐释小麦条锈菌与寄主植物互作取得的进展,关注效应子靶定的寄主亚细胞成分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这些进展有利于深入认识小麦条锈菌效应子的生物学功能,并为深入探讨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机制,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方向。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效应子 致病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14市州“十二五”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市州农业科技进步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从微观层面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分析市州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及形成差异的原因,不仅可为各市州客观认识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供依据,而且对明确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运用增长速率方程法(Solow余值法),对"十二五"时期甘肃14市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各市州间差异显著,呈明显的不均衡性。"低投入、低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型2个市、"适度投入、适度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型5个市、"高投入、高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限"型5个市、"投入有限、消耗有限、科技进步贡献率低"2个市,表明提高市州农业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结论]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效益,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意识及水平,以及发展市州特色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是甘肃省市州未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甘肃 农业 增长速率方程法 科技进步贡献率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