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藜麦不同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EE)、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及转运差异,并对不同时期饲用品质进行比较,为藜麦生长期间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慢后快再慢的积累规律;果穗及籽粒中干物质含量(DM)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P<0.05),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最高,干物质输出率最大,转运率最高,根系干物质移动率和转运率最低;DM、NDF、ADF和P在生育期内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个生育时期内各器官营养物质转运率大小表现为叶片>果穗>茎秆>根系,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间营养成分转运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成熟期>开花期>灌浆期>苗期,相对饲用价值苗期>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
关键词: 藜麦 生育时期 干物质 营养物质 积累 分配 转运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
《草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耕作方式 有机肥 化肥 产量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蓝根种子灌浆特性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板蓝根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动态规律,从而为生产中板蓝根种子的采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栽培的2年的板蓝根种株为研究对象,在其开花后第3天开始每隔2天对种子采样,对其生长动态进行测定。结果板蓝根种子千粒鲜重在开花后25天左右时达最大(52. 307g),之后急速下降并接近干重水平。千粒干重变化符合Logistic方程,在开花后10~25天为灌浆快增期,至55天后灌浆基本结束。随灌浆的进程,含水量先升后降,而灌浆速率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在花后55天左右,籽粒的干重和含水量趋于稳定,预示着种子成熟。结论板蓝根种子的采收期应在花后第55天左右(7月中旬)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用紫苏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鉴定与评价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优异紫苏种质资源及优良育种亲本,提高紫苏育种效率,本研究以159份油用紫苏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紫苏种质11个主要农艺性状及5个关键品质特性进行了鉴定、变异分析、主成分及系统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紫苏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的变异系数介于2.60%~35.42%之间,各种质间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选择利用的前景较好;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聚为6个主成分,即分枝数因子、α-亚麻酸因子、油酸因子、生育期因子、千粒重因子和产量因子,总变异贡献率分别为40.943%、21.549%、12.332%、5.810%、4.486%和4.243%,累计贡献率为89.36%,可代表所考察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系统聚类将供试材料聚为五大类群,表明不同类群材料间各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特异性;此外,本试验确定了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划分标准,揭示了叶色、粒色等不同类型紫苏种质在产量、α-亚麻酸含量等关键指标上的差异性规律,评价筛选的高产及特异性明显的优异种质。本研究结果为生产中应用优异基因资源及改良育种亲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后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准确掌握冬小麦旱后复水下的形态变化规律及水分利用情况。【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取2个不同抗旱性的冬小麦品种(陇鉴108与西平1号)为试验材料,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为对照(CK),于返青—拔节期、返青—孕穗期、返青—灌浆初期进行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后,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及灌浆初期进行复水,分析研究了各时期干旱胁迫后复水处理对不同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返青期中度干旱复水处理下,不同抗旱性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要素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超过相应CK水平,尤其表现在水分利用效率上,陇鉴108为1.224 kg/m~3,西平1号为1.033 kg/m~3,发生超补偿效应;拔节期中度干旱处理下只有抗旱性强的品种陇鉴108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比CK略有增加,但增加不显著;其他干旱处理下2个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要素、干物质积累均未达相应CK水平。重度干旱复水处理下,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与复水时期的推迟,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要素、干物质积累与收获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抗旱性中等的品种西平1号要比抗旱性较强的品种陇鉴108下降的快。【结论】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在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后复水下生长发育的补偿效应不同,同等胁迫后同一复水时期处理下,抗旱性较强品种的生长发育恢复及水分利用明显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尤其是在相同处理水平下,抗旱性较强的品种陇鉴108的收获指数与水分利用效率均比抗旱性较弱的西平1号高。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 复水 生长 产量 补偿效应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7—2015年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性鉴定及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2007—2015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分别对来自国内38个相关育种单位的4 253份小麦品种(系),其中3 588份冬小麦、665份春小麦,进行苗期混合菌、成株期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中,全生育期表现为免疫的有45份,表现为高抗的有13份,表现为中抗的有251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06%、0.31%、5.90%。其中,成株期表现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69、205、1 616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62%、4.82%、38.00%;苗期表现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460、24、341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0.82%、0.56%、8.02%。冬小麦品种(系)中,全生育期、成株期、苗期表现抗病的分别有299、1 847、804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03%、43.43%、18.90%;春小麦品种(系)中,全生育期、成株期、苗期表现抗病的分别有10、43、21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0.24%、1.01%、0.49%。先后筛选出兰天31号、天选53号、天00155、天00127、兰天094、00-30-20及贵农29、贵农775、贵协1、贵协3、白大头等309份抗病性较好的生产品种(系)及抗源材料,促进了抗白粉病的育种进程。
关键词: 小麦品种(系) 甘肃省 白粉病 苗期 成株期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进境西葫芦种子蔓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瓜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检测进境植物种子中携带的病原真菌,对一批籽粒颜色不正常的意大利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种子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疑似蔓枯病菌Phoma cucurbitacearum的分离物ZuSc-1,分离物ZuSc-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背面初期白色,后期变为灰黑色,菌落表面略隆起,不形成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该分离物人工接种西葫芦胚根产生蔓枯病的典型症状。特异性引物DB17F/DB17R扩增分离物ZuSc-1的DNA得到预期556 bp的产物,分离物rDNA ITS序列与蔓枯病菌(序列号EU167573、GU045304和AY293804)的序列相似性为100%。根据分离菌株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瓜类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其无性型为Phoma cucurbitacearum(Fr.:Fr.)Sac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A_3对‘黄冠梨’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黄冠梨’发育期GA_3处理对其贮藏性能的影响.【方法】以‘黄冠梨’果实为试材,研究幼果期果柄涂抹GA_3对果实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及病害发生情况.【结果】GA_3处理能显著(P<0.05)降低果实贮藏前期的呼吸速率,冷藏4个月,果实呼吸速率为40.92mg/kg/h,较同期对照降低28.7%;GA_3处理极显著(P<0.01)抑制了整个贮藏期间果实乙烯的释放,同时保持了贮藏期间果实可滴定酸及VC含量,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及还原糖的变化无显著影响,冷藏8个月时,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较同期对照低50.1%,可滴定酸及VC含量分别较同期对照升高20.8%和19.2%;GA_3处理还可极显著(P<0.01)抑制果实果心褐变,但却极显著(P<0.01)加重了果实鸡爪病发病程度,冷藏8个月时,果实褐心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较对照低50%,鸡爪发病率与发病指数分别较对照果实高100.0%和120.0%.【结论】GA_3处理极显著抑制了冷藏期间‘黄冠梨’果实乙烯的释放,在较好的保持了贮藏期间果实的品质的同时,可抑制果实果心褐变,但加重了果实鸡爪病的发生.
关键词: GA3 ‘黄冠梨’ 冷藏 品质变化 鸡爪病 褐心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的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筛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是否存在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并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冬小麦茎基腐病病株上分离得到了16株疑似假禾谷镰刀菌的纯菌株,对这些菌株采用小烧杯法测定致病性,结合翻译延长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α,tef1-α)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物种鉴定,并以3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品种进行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结果】16株纯菌株对冬小麦幼苗都有致病性,发病率大于70%,病情指数18.3~92.3.tef1-α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代表性菌株HYZ.3b和GenBank中的假禾谷镰刀菌序列以100%的支持率聚为一个分支;PDA培养基上菌落红色至深红色,大型分生孢子5~7个隔膜,孢子大小为43~90μm×2.7~5.4μm,与假禾谷镰刀菌的形态一致.因此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在38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及高抗品种,‘兰15’等6个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5.79%;‘兰航选122’等23个小麦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60.53%;其余23.68%的小麦品种均表现为高感.【结论】假禾谷镰刀菌是引起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其致病性强,导致冬小麦幼苗的发病率达70%以上。目前缺乏对假禾谷镰刀菌有抗性的冬小麦品种,应加强对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
关键词: 冬小麦 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致病性 抗病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覆土穴播对旱地春小麦农田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对旱地春小麦农田土壤水热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区农业高效、健康、平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下,土壤水热环境的变化,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与露地穴播(CK)相比,全膜覆土穴播(MS)与传统地膜覆盖穴播(M)增温效果呈"U"型变化,苗期的增温效果最明显.MS和M处理0~25cm土壤平均温度较CK分别提高了1.5℃和1.7℃,孕穗期增温效果不明显,成熟期又有提高.MS和M能提高小麦阶段性耗水量,拔节和灌浆期分别较CK提高46.5%和10.4%.MS和M也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产量较露地分别提高65.26%和50.67%,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6.46%和37.85%.【结论】全膜覆土栽培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旱作区干旱缺水,水分利用率低等问题,且优于传统地膜覆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