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冰冻断裂的枣疯病树韧皮组织中类支原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微生物学报 1984

摘要:枣疯病树韧皮组织的冰冻断裂样品,经扫描电镜观察揭示,病树韧皮组织的筛管中存在类支原体,而健树韧皮组织筛管中则未观察到。用此方法观察到的类支原体,其大小和形状,与文献中利用其它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相符。讨论了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 类支原体 枣疯病 冰冻断裂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无性杂交试验初报

中国油料 1984

摘要:自现代育种科学开展以来,选种方法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花生利用无性杂交方法进行育种,报道还不多见,国内一些报道,曾认为花生的无性杂交,方法简便,有变异,能遗传,并获得了有希望的苗头;但尚未广泛利用于花生育种工作。本试验目的在于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树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华北农学报 1984 北大核心

摘要:一、前言果树烂根病种类很多,在河北省果区烂根病因,除少数紫纹羽病(Hel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及由生理性原因烂根之外,主要受根腐病为害.60年代末,各地因此病死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受害较重.通过近数年调查研究,明确此病的病原是发光的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疯病传病途径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摘要:枣疯病是我国枣树上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多年试验表明:土壤、花粉、种子均不传病,病叶汁液接种以及病健树根系在地下的自然接触也不传病;人工嫁接虽可传病,但枣树繁殖一般不通过嫁接,因而不是自然传病的途径。经过对在枣树上活动害虫的系统调查,1980年于河北玉田选常见的11种叶蝉进行了传病实验,证明橙带拟菱纹叶蝉(Hishimonides aurifacialis Kuoh)、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lhler)和红闪小叶蝉(Typhlocyba sp.)均能传播枣疯病。从接种发病的实生枣苗维管束和媒介叶蝉的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都检查到枣疯病原类菌原体。鉴于这三种叶蝉普遍存在于北方枣区。因此,认为是枣疯病在北方枣区自然传病的主要媒介。

苹果实生苗适期环剥成花效果试验报告

华北农学报 1984 北大核心

摘要:果树杂交育种中的一大难题,是实生苗童期长,结果晚,影响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据国外报道和我们的实践经验,栽培苹果的童期一般为8-9年,即从播种算起需8-9年才开始成花结果.因而,造成苹果育种周期过长,不仅浪费时间,也不容易育成品种.果树育种工作者,为了缩短童期,曾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现已证明,童期除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枣树生产发展预测

华北农学报 1984 北大核心

摘要:一、我省枣树生产的发展与现状枣树是我省的古老果树之一.据文献记载,我省红枣栽培历史至少在两千年以上,如《元和郡县图志》中记有枣强县名的由来, "枣木强盛,故曰枣强",可见枣强县在汉朝时期已经盛产红枣.又《抱朴子》曰: "尧山有历枣."尧山,山名,今河北省隆尧县.《晋节·地理志》记有"安平信都大枣."指安平国信都县有大枣,信都县即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蓖麻蚕休眠的研究——蓖麻蚕的休眠发生规律

中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 Boisduval)原是纯多化性昆虫。我们研究的连续三代定向驯化法,可将这种纯多化性的蓖麻蚕改变成为以蛹态兼休眠能越冬的新类型。为了探索环境因子诱发蓖麻蚕休眠的规律,给生产上控制化性提供依据,从1964—1979年以驯化型蓖麻蚕为主要材料,较系统地研究了环境因子(温、光、湿)作用于蚕的各发育阶段(卵、稚蚕、壮蚕、前嫩蛹期)与休眠的关系。本文就此加以总结和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棉花枯萎病早期抗病性鉴定的几点体会

华北农学报 1984 北大核心

摘要:棉花枯、黄萎病,是世界上产棉国家棉花生产上极其严重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因为这两种病害的传播危害,年损失皮棉在200万担左右.该病在我省蔓延迅速,据1982年普查结果,发生面积高达256.8万亩,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23.4%.为了控制枯、黄萎病的蔓延危害,世界各产棉国都在致力于探索防治措施.我国的实践证明,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方头甲生物学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84 北大核心

摘要:日本力头甲Cyboc ephalu s nipponicu s Endrody-Younga属鞘翅目,方头甲科Cybocephalidae,是桑盾蚧主要捕食性天敌之一.本文介绍1980-1981年在我所研究的结果,包括分布与寄主、生物学特性、捕食量及如何利用等问题.一、分布与寄主据记载该虫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在我国自黑龙江至广东均有分布,范围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化学杀雄试验总结

华北农学报 1984 北大核心

摘要:杂种优势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现象.在许多作物上利用杂种优势是夺取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关于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其主要方式:一是通过"三系"配套选育遗传上的雄性不育系来解决制种去雄问题,由于未能获得强有利的恢复基因而长期不能应用于大田生产;二是利用化学药剂去雄配制杂科.它具有制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