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124条记录
河套灌区冬小麦冻结期土壤入渗特性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冻结期田间土壤入渗特性,基于河套灌区冬小麦无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试验区的土壤入渗数据,并与非冻期土壤入渗特性比较,探讨了河套灌区冻结期土壤的入渗过程和特性,并进行了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在同一冻结期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冻层厚度明显较低,特别是地膜覆盖比无覆盖条件下冻层厚度降低6cm以上,具有明显的保持地温的作用,秸秆覆盖效果比覆膜效果差;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可以减缓土壤水的冻结速度,但随着冻结期的推进,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降低冻层厚度的效果逐渐减小,2种覆盖均是在冻结初期效果最好;从未冻期到冻结稳定期,在土壤总含水率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土壤未冻结含水率不断降低,随着冻结期的推进,未冻结水转为冻结水的速度是由慢到快再逐渐降低的过程;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能减缓未冻结水的转化,在冻结前期和中期效果较好,冻结后期效果明显降低,地膜覆盖的效果比秸秆覆盖更好;冻结土壤水分的入渗率远小于未冻结土壤水分的入渗率,在土壤冻结过程中入渗率随冻层的增大而减小;冻结稳定期土壤水分稳定入渗率降低85.0%以上,并且随着冻结期的推进,稳定入渗率也在缓慢降低;土壤冻结初期和中期地膜覆盖与无覆盖的减渗率分别相差9.11%和13.50%,具有较好的减缓土壤水冻结的作用,效果显著,而秸秆覆盖与无覆盖的减渗率分别相差4.10%和7.00%,效果较地膜覆盖差;冻结土壤水分的累积入渗量远小于未冻结土壤水分的累积入渗量,在土壤冻结初期和中期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能增大土壤水分的累积入渗量,而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在土壤冻结稳定期对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小;Kostiakov模型和Kostiakov-Lewis模型模拟土壤入渗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可用来表征冻结土壤的入渗过程,而Philip入渗方程不适合表征冻结土壤的入渗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冻结期土壤水、热、盐耦合运移提供参考,对制定河套灌区冬小麦秋末冬初灌溉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土壤 入渗 农作物 河套灌区 冻结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峰市苜蓿种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饲料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苜蓿种植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今后内蒙古赤峰市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苜蓿种植 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高粱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种子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影响高粱种子发芽率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预防措施,对保证高粱出苗率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粱 种子 发芽率 因素 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VNTR分子标记技术在甜菜不育系选育中的应用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高效的利用杂种优势,加速选择出成对稳定的甜菜不育系及保持系纯系材料,采用已开发的甜菜线粒体DNA特异性引物TR1,对以甜菜线粒体DNA和基因组DNA的鉴定结果是否一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利用该引物进行甜菜细胞质育性鉴定中可以直接用基因组DNA,减少了试验步骤,提高了效率。通过VNTR分子标记技术从160对供试材料中鉴定出的甜菜细胞质不育及其对应的具有保持能力的材料40对,分别为31303(04)(1对)、31327(28)(1对)、31329(30)(1对)、31333(34)(1对)、31339(40)(1对)、31341(42)(5对)、313343(44)(5对)、31345(46)(4对)、31355(56)(2对)、31361(62)(1对)、31365(66)(1对)、31367(68)(1对)、31373(74)(1对)、32315(16)(1对)、32321(22)(4对)、32323(24)(1对)、32327(28)(4对)、32331(32)(3对)、32341(42)(1对)、32343(44)(1对)。

关键词: 甜菜 分子辅助育种 雄性不育株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食盐超标对蛋鸡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1饲料食盐超标的危害饲料中缺乏食盐时,蛋鸡会出现食欲不振,采食量减少,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等情况,并伴有啄肛、啄羽、啄趾等啄癖,青年鸡会造成发育不良,成年鸡会导致产蛋减少,因此饲料中科学合理添加食盐是非常必要的。而蛋鸡饲料食盐含量超标,则会出现蛋鸡中毒症状,中毒时鸡出现饮水量剧增、水样稀便、蛋壳品质下降、蛋料比降低、精神萎靡等症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缺水变化研究——以武川县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50年以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以及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我国北方旱农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田生态系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生态缺水是旱地农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文中以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的典型县-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缺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武川县气候正在向干暖化趋势发展,特别是近20年以来,干暖化趋势更加明显。1991-2010年武川县农田生态缺水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马铃薯45.99mm/10a,春小麦55.40mm/10a。降水是影响生态缺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武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缺水量随降水量的减小而增加,气候变化加剧了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在旱农地区,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演变 生态需水 生态耗水 生态缺水 武川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山杏树叶中毒的诊治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山杏树叶中含有氰苷,羊只大量采食后,在植物脂解酶和胃酸的作用下,可产生游离的氢氰酸,破坏机体组织的氧化代谢过程,引起羊只中毒。现将自1997年以来诊治的羊山杏树叶中毒病例总结如下。1发病情况与特点1.1发病情况1997—2013年以来笔者先后诊治23起1 123只羊山杏树叶中毒病例,其中绵羊6起132只、山羊17起991只。发病严重和治疗不及时的死亡147只,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2012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品种的性状结果为数据材料,对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产量构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单穗重和亩穗数是构成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出苗-抽穗天数、生育期、株高、穗长和出谷率。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顺序为穗粒重>千粒重>亩穗数>单穗重>出苗-抽穗天数>穗长>生育期>抽穗-成熟天数>出谷率。

关键词: 谷子 农艺性状 产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与应对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夏季的到来,高热、高湿天气使奶牛因热应激而繁殖性能和产奶量急剧下降,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大的。热应激还会使原奶品质降低,抑制奶牛的细胞和体液免疫,造成乳房炎、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增加,因此加强奶牛热应激的应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1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条件每种动物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被称作适温区。奶牛正常体况和发挥生产性能的温度在5~20℃,称之为奶牛适温区。超过这一温度区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控制对短花针茅草原气体交换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对气候变化日趋关注,人们对生态系统气体交换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短花针茅草原作为荒漠草原的典型代表,是亚洲特有的一种草原类型,是最干旱的草原类型,生态环境异常严酷,系统极度脆弱,稳定性差,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极易退化。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降雨量以及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气体交换进行监测,研究气体交换对降雨量和氮素添加的响应过程,揭示降雨量和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气体交换的影响作用。该文在2012年自然条件下,采用自动CO2通量系统(Li-6400,Li-COR,Lincoln,NE,USA)野外测定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生态系统气体交换数据,比较研究了增雨施肥(WN)、增雨不施肥(W)、减雨施肥(RN)、减雨不施肥(R)、单独施肥(N)、自然状况(CK)条件下2012年气体交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E)、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值(ER)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生长旺盛期(8月)达到最大值。NEE在N、W处理下有升高,其他处理都降低。ER在N、WN处理下都有升高,其他处理都降低。GEP在W、N、WN处理下都有升高,其他处理都降低。NEE、ER、GEP都是在N处理中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 控制性降雨 氮素添加 短花针茅草原 气体交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