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927条记录
高产优质稻贵辐籼2号品种简介

农技服务 2000

摘要:(一)品种来源 系贵州省农科院综合所用钴六十伽玛射线辐照处理长芒优质稻83-231,从中选得突变体,经连续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稻品种。1992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10月被评为全国优质米品种,1995年10月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分析

大豆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贵州大豆品种中随机抽取 1 4 4份进行脂肪氧化酶测定、豆奶加工试验和品质、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发现了 3 3份脂氧酶缺失品种 (其中包括 2份育成品种 ) ,占鉴定总数的 2 2 .9% ,包括缺失 Lox2、Lox3和 Lox2、3几种类型 ,以缺失 Lox3类型较多。脂氧酶缺失的地方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 ,其氨基酸成分及比例与正常品种一样 ,而缺失的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 4 7%以上。利用强碱高温消除豆浆中的豆腥味后 ,正常品种豆浆中的氨基酸总量减少较多且部分氨基酸成分消失 ,缺失品种则减少较少且氨基酸成分全部保持。 Lox3缺失品种的脂氧酶活性与百粒重、株粒重负相关。脂氧酶缺失的育成品种有着较大的直接应用价值 ,而多数缺失的地方品种表现为重感病毒病和生育期太长的缺点 ,需进行改造才能在生产上利用

关键词: 脂肪氧化酶 大豆 性状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L.)细胞核雄性不育(GMS)是一种由细胞核内染色体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本世纪40年代日本就发现了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之后其它国家也相继发现了一些核不育材料,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其制种难度大,在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黔西南州南、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带林业开发建设方案研究

贵州林业科技 1999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该地带林业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林业开发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原则与重点;林业开发建设的林种布局与树种选择;以及投资方案、建设速度和建设实施的管理运作方法;提出了实现建设方案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政策保障。

关键词: 黔西南州 低热河谷 林木开发 绿色产业 建设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江县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及利用初探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台江县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分布于青水河、巫迷河、台江河和巴拉河4条河流及其支流地区,垂直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灌丛。根据植物学特征分为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和木质藤本5类。资源蕴藏量大,以茅栗最多,杨梅次之。但人为破坏较严重,至今未综合开发利用。温度、土壤、水分和光照等环境因子是引种栽培野生果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利用;贵州台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肥)玉周年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对麦(肥)玉周年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处理较对照的复合产量有增有减,变幅为-16.39%~11.85%;A5BC3较A1BC1(CK)增幅最大,能获得每667m2复合产量750.63kg,较对照增产11.85%;A3BC5次之,能获得每667m2复合产量735.38kg,较对照增产9.57%。

关键词: 分带轮作;丰产研究;增产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世纪之交的贵州名优茶

贵州茶叶 1999

摘要:云贵高原是茶树繁衍的摇篮,乃世界茶树故乡,我国茶树育种专家刘其志,经50余年研究认定茶树有可能起源于第三纪,贵州是茶树原产地之一。在古代,贵州绝大多数土著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方言,古代汉语中有许多代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在深化改革中的目标定位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199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贞丰县茶叶生产的历史问题及对策

贵州茶叶 1999

摘要:贞丰县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西南部,黔西南州东部,地处东径105°25′~105°56′,北纬25°7′~25°44′,土地总面积1511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5%,居住着汉、布依、苗、回、仡佬、瑶等13个民族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50%,农业人口占90%以上。贞丰地处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分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的诱导发情与自然爱情人工授精配种效果比较

贵州畜牧兽医 1999

摘要:从两年的人工授精配种记录中,分别随机抽取用三合激素,氯前列烯醇处理及自然发情配种的母牛80头追踪调查其产情况.结果是:三合激素处理组产率6.25%(5/80);氯前列烯醇组产率36.25%(29/80),经统计分析,三合激素组明显低于氯前列烯醇和自然发情组,而氯前列烯醇组与自然发情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牛人工授精中,采用同期发配种技术时,选用氯前列烯醇可以获得与自然发情相同的效果.

关键词: 黄牛 诱导发情 自然发情 配种 人工授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