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对小菜蛾的作用方式
《武夷科学 》 2004
摘要:Bt A是由 Bt伴孢晶体和阿维菌素制成的 ,对小菜蛾幼虫作用方式与阿维菌素相似 ,主要表现为胃毒和触杀作用 ,但效果比阿维菌素好。当用 1mg/m L溶液触杀处理小菜蛾 4龄幼虫背板 72小时后 ,Bt A引起的小菜蛾死亡率为 36 .7% ,显著高于阿维菌素的 2 0 .0 % ,而 Bt伴孢晶体几乎没有触杀作用。 Bt A、Bt伴孢晶体和阿维菌素对小菜蛾胃毒 4 8h的 LC50 分别为 :0 .0 136 mg/m L、0 .0 0 5 9mg/m L、0 .72 74 mg/m L。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对再生稻头季不同施N水平的双季N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双季稻株吸N量与头季稻施N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以头季稻穗发育阶段吸N速率最高 ,头季稻分蘖末期、结实期和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齐穗期次之。稻株总吸N量中土壤N吸收量所占比率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化肥N吸收量则与施N量呈抛物线形关系 ,结实期营养器官转移N是籽粒N素积累的主要来源。双季稻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头季稻施N量也呈抛物线形相关 ,超过施N限额后净同化率显著降低 ,群体生长率下降 ,干物质净积累量减少。稻谷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尤其与水稻生长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 ,再生季稻产量与头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头季稻施N 2 2 5~ 30 0kg hm2 并加施适量芽肥处理 ,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及稻谷产量均最高 ,头季稻产量达 1 0 91 3~ 1 1 30 0万kg hm2 ,再生季稻产量达 75 6 5~ 7878kg hm2 。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释放胡瓜钝绥螨控制毛竹害螨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04
摘要:1999~2002年在福建省南平、永安2个受螨害严重的毛竹产区,通过释放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cucumeris Oudemans),调节毛竹林益、害螨比例,显著地控制了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 Ma &Yuan)、竹裂爪螨(S.bambusae Reck)、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 Rimando)、竹刺瘿螨(Aculus bambusaeKuang)等毛竹害螨的种群增长,控制效果分别达84.00%、99.37%、100.00%、100.00%;与对照区比较.以螨治螨生防区的捕食螨总量增加了73.45%(释放后1个月)和12.18%(释放后2个月);毛竹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区。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杏鲍菇菌株间酯酶同工酶的聚类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04
摘要:利用Jaccard系数计算法及Fuzzy聚类法对6个杏鲍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个菌株可分为3类:Pe4与Pe6酶谱相同(Sj=1.000)归为一类;Pe1、Pe3、Pe5(Sj=0.900)归为一类;Pe2自成一类。其中Pe5酶带数多且粗,活性最强,工厂化栽培表现为较强的耐CO2能力、菇形好、口感佳、生物学效率高,是适宜工厂化栽培的菌株。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性
《中国兽医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鸭体、禽胚和细胞 3个方面探讨了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FZ2 株的致病性。经试验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该株病毒可导致雏番鸭、雏半番鸭发病、死亡 ,对雏番鸭的致死率为 14 .3%~ 4 1.7% ,对雏半番鸭的致死率高达 38.5 % ,且死亡鸭表现出与自然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死的雏番鸭、雏半番鸭相同的病变 ;人工感染幸存鸭大多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该株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 ,对番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96 %、2 8%和 0 ,致死鸭胚的肝脏、脾脏表面见白色坏死点。经蛋传试验表明 ,该株病毒有可能经胚蛋垂直传染。以该株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上连续传接 10代 ,结果细胞病变 (CPE)仍不明显 ,表明其不易适应 MDEF。由此可见 ,该株雏半番鸭源呼肠孤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遮荫对夏暑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报告——茶园遮荫生态效应研究
《茶叶科学技术 》 2004
摘要:夏暑季黄棪茶园遮荫试验结果表明,遮荫显著改善了夏暑季茶园的水热条件,能够避免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对茶树造成的热害和旱害,降低杂草的生长氩徽谝竦亩哉沾硐啾龋?~8月份30%、45%和60%遮荫度3个处理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及温度日较差分别下降了1.47℃~4.42℃、3.95℃~7.26℃和3.33℃~8.44℃,白昼平均湿度、日极端最低湿度分别增加了4.31%~12.31%和3.27%~12.62%,湿度日较差减少了3.58%~12.94%;地表日极端最高温度及日较差分别下降了4.56℃~13.44℃和4.53℃~12.80℃;茶园20cm内土层的温度明显下降,含水率明显提高;茶园持续高温干热天数明显缩短;白天温、湿度极端值出现时间较迟、历时较短。它们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且效果(增幅或降幅)随着遮荫梯度的增大和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大。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