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外引稻种资源的性状鉴定与利用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通过对905份来自47个国家不同类型稻种资源在贵阳自然生态条件下的鉴定结果表明:株高95%的品种属矮和半矮秆型,全生育期中迟熟类型偏多;农艺性状与抗病性、抗逆性综合鉴定表现出不同地域来源材料存在同一性状上的某些差异,但也表现出综合性状好、抗病抗逆性强,可供贵州水稻生产直接利用或以之作材料供育种分类利用。
关键词: 引种;稻种资源;鉴定;评价;贵州


野荸荠生物学特性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野荸荠主要依靠球茎无性繁殖,当球茎位于20cm以下的土层内,出苗率开始极显著下降。田间出苗有两次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中旬。其出苗率分别为14.68%和21.1%。水分是制约球茎发芽的关键因子,球茎失水比例达13.3%时,将失去发芽能力。同时球茎再生能力很强,连续刈割11次后,仍会出现新植株。
关键词: 野荸荠;生物学特性


黔油10号丰产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为探索黔油10号的丰产栽培技术模式,采取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其产量与主要栽培措施(密度、氮磷、钾、硼施用量)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间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明确了黔油10号获得2480kg/hm2以上的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优化的组合是:密度11.61~12.81万株/hm2,纯N为172.46~194.55kg/hm2,P2O5为112.47~126.88kg/hm2,K2O为74.60~92.61kg/hm2,硼砂9.72~11.52kg/hm2;其中N∶P2O5∶K2O的最佳比例是2∶1.5∶1。影响黔油10号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氮肥和磷肥,其次是密度、硼肥及钾肥。


贵州省近期稻瘟病菌生理分化研究初报
《贵州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利用全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把1997年采自全省26个县市的99个有效单孢分离菌划分为35个生理小种。与1987~1989年的测定结果比较,出现了16个新的生理小种,分别是ZA1,ZA2,ZA9,ZA17,ZA33,ZA34,ZA38,ZA49,ZA54;ZB5,ZB16,ZB10;ZC8;ZD5,ZD6和ZF2,且多为强致病力的ZA群小种。过去的优势小种ZG1已被ZA1所取代。籼型种群小种出现频率在本次测定中为87.88%。结果表明,强致病力籼型小种的大量增加和广泛分布是导致许多水稻杂交组合感病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


果梅品种(株系)鉴选研究
《种子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1994~1995年从浙江、江苏、云南引入果梅品种(株系)结合我们选出的优良单株高接鉴选,除其中一个株系未能高接成活外,其余10个品种(株系)生长正常,有8个开花,7个结果,通过主要经济现状的综合评比,选出荔波6号,大青梅和软条红梅供当地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