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中晚熟花椰菜品比及播期试验

浙江农业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不同中晚熟花椰菜品种不同播期植物学性状和产量比较试验 ,明确供试花椰菜品种中以成功 1号 10 0天表现最好 ,可作为温州市较理想的中晚熟花椰菜品种进行种植 ,其适宜播期在 7月下旬。

关键词: 中晚熟花椰菜 播期 产量 苗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型多用途微型保鲜库(SMCS)茭白保鲜指标的控制及动力学变化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02 CSCD

摘要:以浙农 2号和浙农 4号等茭白品种为试验材料 ,通过对温度、湿度、O2 和CO2 浓度的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出SMCS内茭白保鲜的环境控制条件 ,并测定茭白的呼吸强度、感官质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保鲜指标及其贮藏期内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 ,温度、湿度、O2 和CO2 浓度中的单一因子在其它因子固定不变条件下 ,都会对SMCS内茭白的呼吸强度和感官质量产生影响 ,其适宜的控制范围分别为温度 0~ 1℃、相对湿度 90 %~ 10 0 %、O2 浓度 15 %~ 2 0 %、CO2 浓度 15 %。L16 (45)正交试验优化得出最佳环境条件为 :温度 1℃、相对湿度 10 0 %、O2 浓度 16 %、CO2 浓度18%。

关键词: 南方型多用途微型保鲜库 茭白 保鲜 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花叶病毒黄淮5号株系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病毒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大豆花叶病毒 (SMV)我国黄淮 5号 (Y5 )株系的基因组全序列。该病毒基因组全长 95 85个核苷酸 ,3′-末端具 poly(A)尾 ,包含单一开放读码框 ,编码一个 349 2kD的多聚蛋白。基因组全序列和美国SMVG2和G7株系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 97 4 %和 96 9%。多聚蛋白酶解后产生马铃薯Y病毒属典型的 10个成熟蛋白。Y5、G2和G73个株系的不同成熟蛋白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89 6 %~ 10 0 %。多重比较分析表明 ,Y5株系P1蛋白N -末端区域与G2和G7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 ,这 3个株系的 6K1、6K2、NIa -Pro、NIa -VPg、NIb蛋白中心区域和CP蛋白高度保守 ,P1蛋白N -末端 ,CI和P3蛋白C -末端以及HC -Pro蛋白变异较大 ,但是美国G2和G7株系已报道序列P1蛋白区域存在可能的测序错误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 致病性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新的诱变因素对水稻的细胞学效应

中国核科技报告 2002

摘要: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5个水稻品种的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 以及用离子束、质子和同步辐射(软X射线)处理水稻干种子,并与γ射线作比较,研究其细胞学效应。结果表明,供试的几种诱变因素均可诱发各类染色体结构变异,其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空间环境促进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其它诱变因素均不同程度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同步辐射等诱发的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γ射线,而染色体桥的比例低于γ射线。5个供试品种的辐射敏感性随诱变因素和考察指标而变化。

关键词: 诱变因素 绌胞学效应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包装脱壳原栗的加工技术

中国农村科技 2002

摘要:(一)软包装脱壳原栗的加工工艺 软包装脱壳原栗根据条件一般可进行两种形式的加工,即常温销售板栗和速冻板栗。考虑到农村的实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皮复康防治家兔皮肤病的临床试验

浙江畜牧兽医 200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多功能控释肥料的施用效果

浙江农业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表明 ,施用肥效调节肥料 (CAF)基础上研制的多功能控释肥料 ,与常规施肥、除草相比 ,水稻产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除草效果也不相上下 ,杂草株防效可达 90 %以上 ,同时节省了施肥与除草的用工

关键词: 多功能控释肥料 水稻 产量 除草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梅的生产效益与市场前景

今日科技 200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栽培专用番茄新品种‘浙粉202’

园艺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浙粉 2 0 2’为设施栽培专用无限生长类型番茄一代杂种 ,主要适合秋冬和冬春季节大棚或日光温室栽培 ,耐低温性好 ,品质优良 ,贮运性极佳。高架栽培 (6穗果 )产量可达 15 0t/hm2 ,矮架栽培 (3~ 4穗果 )为 80t/hm2 左右。高抗叶霉病、TMV和枯萎病。

关键词: 番茄 设施专用 一代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无性繁殖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02 CSCD

摘要:利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分析了家蚕无性繁殖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各世代间无性繁殖发生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无性繁殖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所控制,显性效应比例较小,不存在上位效应。

关键词: 家蚕 无性繁殖性状 基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