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猪、家猪及其杂种猪CAPN1基因PCR-RFLP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进一步揭示猪CAPN1基因变异与肌肉生长的关系,试验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寻找SNPs及利用PCR-RFLP检测技术分析不同基因型在野猪、民猪、大白、长白、杜洛克及野家杂种猪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2个分别引起NaⅢ、EcoRⅡ酶切位点改变的SNPs位点,各基因型在6个品种(品系)间的分布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NaⅢ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在瘦肉型猪中以B为优势基因,在脂肪型猪中以A为优势基因,NaⅢ位点的突变可能与瘦肉率有关。


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得胚率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小麦×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利用不同基因型小麦、不同类型玉米,研究单倍体得胚率。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得频率影响较大,高得胚率达20%,低得胚率仅为3.4%;不同玉米类型对得胚率的影响不同,甜玉米花粉的得胚率高于用普通玉米花粉的得胚率。


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布氏田鼠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的差异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在繁殖季节(6月份)和非繁殖季节(10月份),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善宝力格地区的布氏田鼠样本,比较其种群参数与生理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年龄组成和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小,种群性比接近1,主要由当年新生鼠和越冬鼠组成;非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大,种群性比偏雄,主要由当年新生鼠组成。繁殖器官在繁殖季节显著大于非繁殖季节,保持了更高活性。非繁殖季节个体的胴重比更高,且雄鼠高于雌鼠,表明非繁殖季节个体和雄鼠具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非繁殖季节个体具有更小的肾上腺和更大的脾脏,说明非繁殖季节中的布氏田鼠表现出更低的应激状态和更强的免疫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这与不同季节中布氏田鼠采取的生存策略有着紧密联系。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株跨膜蛋白截短突变对其体外复制特性影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1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减毒疫苗是世界首例慢病毒疫苗,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研究发现,EIAV疫苗株EIAVFDDV12的跨膜蛋白gp45在马体内发生高频率261W位点翻译终止突变,使该蛋白质C端出现154个氨基酸的截短.为了探讨该截短对EIAV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作用,以EIAV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为骨干,构建了gp45截短型感染性病毒株,检测该截短突变对EIAV疫苗株在体外培养的马外周血单核细胞由来的巨噬细胞(MDM)、驴MDM和驴胎皮细胞(FDD)中的复制.实验结果表明,gp45截短型毒株在马和驴MDM中复制能力比未截短型毒株显著降低(P<0.01),特别是在马MDM中此差异更明显.相反,截短型毒株在FDD中的复制能力则显著高于未截短型毒株(P<0.01).此外,结果显示gp45截短型毒株在马MDM中的低水平复制降低了EIAV对其靶细胞诱导的凋亡.以上结果提示,EIAV疫苗的gp45截短型毒株是适应在体外FDD细胞中传代致弱的变异,该变异导致疫苗株在EIAV体内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中复制能力的降低,导致毒力进一步减弱.
生防放线菌Snea253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
《农药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温度、pH值及光对该菌株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捷克8溶剂系统纸色谱及纸电泳方法对该菌株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发酵液中杀线虫活性物质对温度较敏感,超过50℃活性逐渐下降,过高温度则失活;该活性物质光稳定性强,在中性偏碱性环境较稳定;经Doskochilova溶剂系统层析和纸电泳初步确定该物质属于碱性水溶性物质。
关键词: 链霉菌Snea253 大豆胞囊线虫 理化性质 稳定性 纸色谱


基于TM数据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草场荒漠化变化趋势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以TM影像为数据基础,以大庆、安达等8个县为例进行对比,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草场荒漠化在1996~2007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96~2007年间,黑龙江省西部草场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荒漠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表明:以卫星影像为基础使用遥感技术对荒漠化程度进行研究的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更加迅速、直观,对指定区域进行动态监测,优势更加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