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白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白斑病是我国西南玉米产区一种新发病害,尚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为筛选玉米白斑病的防控药剂,本研究选用19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于2022年-2023年在云南省普洱市开展田间试验,分别于玉米10叶期和抽雄吐丝期采用叶面喷雾法施药1次,评价各药剂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9种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在最后1次施药后28 d对白斑病的防治效果超过50%,包括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0%氟环唑悬浮剂、24%井冈霉素A水剂、40%咪鲜胺水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5种单剂,以及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和30%氟环·咪鲜胺微乳剂4种混剂。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和有机铜杀菌剂喹啉铜仅表现了23.26%和29.00%的微弱防效。卵菌病害特效药剂烯酰吗啉,防治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春雷霉素、四霉素、中生菌素以及植物免疫诱抗剂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差,均低于20%。本研究发现部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对玉米白斑病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建议现阶段在生产上采用二者的复配药剂如苯甲·嘧菌酯,唑醚·戊唑醇等开展田间防控。


河北不同地理居群蒲公英核型及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河北地区蒲公英(Taraxacum F.H.Wigg.)的核型特征、进化趋势及亲缘关系。本研究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河北5个地区20个不同地理居群蒲公英进行核型分析及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个蒲公英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32,染色体基数x=8,12;有二倍体、同源三倍体、异源三倍体、异源四倍体。核型有1A,2A,1B,2B四种类型。17种核型公式,均有随体。核型不对称系数AS.K%在56.54%~61.32%之间,核型不对称系数AI在0.97~3.22之间。Z2和C2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7 8),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002 2),亲缘关系最近,B2与Z4的核型进化距离最大,亲缘关系最远。当核型似近系数为0.985 7时,20个蒲公英聚为五类,当核型似近系数为0.661 8时,共属一类。本研究探明了河北不同地理居群蒲公英的核型及亲缘关系,为进一步探明蒲公英的分类、系统进化、亲缘关系奠定细胞学基础。


微生物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种子发芽性状和室内盆栽试验,筛选对玉米茎腐病防效优良的木霉菌株,通过助剂理化性质测定、生物相容性分析及正交试验,明确助剂种类、用量和最佳组合,研制生物种衣剂,并进行玉米茎腐病防效验证。结果表明:从实验室保存的109株木霉中,筛选到17株木霉对禾谷镰孢具有较好拮抗活性,抑制率均>70%,6株木霉菌株对苗期茎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80.33%~85.64%。分别以筛选的棘孢木霉Tr34和非洲哈茨木霉Tr35为活性成分,10~6厚垣孢子数/mL,辅以黄原胶0.2%,木质素磺酸钠2%,北农成膜剂1,5%,100 mg/mL链霉素1%,制备100万孢子/mL棘孢木霉生物种衣剂(简称Tr34生物种衣剂)和100万孢子/mL非洲哈茨木霉生物种衣剂(简称Tr35生物种衣剂)。两种生物种衣剂药种质量比例分别为1:200和1:100时,对苗期茎腐病的防效最好,分别为81.14%和83.18%。本研究研制的Tr34生物种衣剂和Tr35生物种衣剂可以有效降低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为进一步田间应用奠定基础。


紫花苜蓿MsCE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调控根系生长发育功能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碳末端编码肽CEP(C-terminal encoded peptides)为一种能够编码由根系分泌的激素类多肽基因,是调控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鉴定紫花苜蓿MsCEP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基本特征、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以及对根系生长的作用,为后续解析紫花苜蓿MsCEP基因在根系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提供分子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紫花苜蓿新疆大叶基因组信息,以蒺藜苜蓿MtCEP家族蛋白为参考序列,使用TBtools中的本地BLAST及特征结构域筛选鉴定出紫花苜蓿MsCEP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分析苜蓿MsCEP的基因基本特征、蛋白基本特征、系统进化关系等。利用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检测紫花苜蓿MsCEP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利用外施试验探究成熟MsCEP肽在根系生长发育中的功能。【结果】在紫花苜蓿新疆大叶基因组中鉴定出35个MsCEP家族成员,分布于18条染色体上,不含有内含子,均具有1个N端信号肽,1个或2个CEP家族保守结构域。MsCEP蛋白氨基酸长度为59—150,分子量为6.7—16.2 kDa,等电点为5.80—10.41,不稳定系数为30.63—89.93,脂肪系数为54.41—134.88,平均疏水指数为-1.110—0.377。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MsCEP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膜、叶绿体、高尔基体中。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发现,该家族成员与拟南芥、蒺藜苜蓿的不同成员相互嵌合形成3个分支,其中,最大分支为48个CEP成员。共线性分析发现,紫花苜蓿MsCEP基因与拟南芥和蒺藜苜蓿都存在共线性关系。组织表达分析发现,MsCEP家族成员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根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甚至不表达,其中有22个在根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外施合成的成熟MsCEP2多肽会抑制拟南芥的主根和侧根生长,减少侧根数,降低侧根密度。【结论】在紫花苜蓿新疆大叶中共鉴定出35个MsCEP基因,成员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MsCEP基因主要在根系中表达,外施合成的成熟MsCEP多肽可调控根系生长,表明MsCEP多肽在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紫花苜蓿 MsCEP基因家族 CEP2 外施多肽 根系生长发育


盐胁迫对燕麦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耐盐燕麦品种张燕7号(A)和盐敏感品种坝莜18号(B)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盐胁迫处理(对照0.0%、0.2%、0.4%和0.6%)对燕麦生长、光合生理特性及籽粒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增加,品种A和B出苗率、株高、单株干重、单株鲜重和叶片含水量都显著降低;在0.2%盐浓度下,2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在0.4%盐浓度处理下相对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在0.6%浓度盐处理下气孔限制值达到最高峰,品种A较B高。盐浓度分别在0.6%和0.4%时,品种A和B籽粒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达到最高水平。盐浓度0.6%时,2个品种籽粒的抗氧化能力达到最高。综上所述,盐胁迫会影响植株的生长,降低光合指标,提高燕麦的酶活性、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且盐胁迫对盐敏感品种坝莜18号的抑制作用大于耐盐品种张燕7号。


流式细胞仪在大白菜倍性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建立一套能够快速准确鉴定四倍体大白菜倍性的流式细胞术应用方法,以12种已知倍性的蔬菜作物验证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结果,同时以二倍体大白菜‘冀白4号’和四倍体大白菜‘多维462’、‘多505’和‘多育2号’为材料,对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取材并进行倍性鉴定,最终筛选出合适的取样时期与部位。结果表明,12种已知倍性的蔬菜验证了本研究所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冀白4号’、‘多维462’、‘多505’和‘多育2号’在子叶期取幼嫩子叶的倍性检测结果均与已知倍性相符。因此,子叶期的幼嫩子叶为大白菜鉴定倍性取材的最佳时期与部位。


233份中果番茄分离单株的抗病基因检测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通过筛选多抗中果番茄资源,为番茄抗病育种提供材料基础。以课题组引进的28个中果番茄品种为材料,每个品种选择8~10株分离单株的幼嫩叶片,采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法对其233份分离单株进行12种病害的17个抗性基因检测,分别为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Ty-1、Ty-5,烟草花叶病毒抗病基因Tm-2a,根结线虫抗性基因Mi1.2、Mi2.3,根腐病抗性基因Frl,叶霉病抗性基因Cf-5、Cf-9,灰叶斑病抗性基因Sm,枯萎病抗性基因I-2,晚疫病抗性基因Ph-3,青枯病抗性基因Bwr12、Bwr6,细菌性斑点病抗性基因Pto,疮痂病抗性基因Rx4,黄萎病抗性基因Ve1、Ve2。结果显示,在233份分离单株中含有抗性基因Ve1、Sm、Ve2、Mi1.2的分离单株较多,分别为222、215、198、194份。经统计含有7、8个抗性基因的分离单株较多,分别为55、50份;含8个及以上抗性基因的共140份,占比60%。综合抗性最终筛选到3个含有12个抗性基因的分离单株,分别为2-2、5-4、21-3;含有11个抗性基因的有21个,分别为1-1、1-3、2-3、2-4、2-7、2-8、4-2、4-4、4-5、5-7、5-8、8-1、8-7、8-8、12-1、12-2、12-5、18-7、18-8、20-8、26-2,多抗资源较为丰富。本研究获得了多个多抗中果番茄资源,下一步可对筛选的分离单株进行纯化,为筛选多抗中果番茄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 中果番茄 分离单株 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 抗性检测


新型杀虫基因cry39A-like和cry40-like的克隆、表达与活性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韭菜迟眼蕈蚊是农业上重要难防地下害虫,其幼虫对韭菜等多种作物造成严重为害,研究室前期筛选到1株在室内和田间均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高毒力的Bt菌株,但菌株的杀虫蛋白类型尚不明确。本研究对Bt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发现cry39A-like和cry40-like两个新型杀虫基因。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PCR获得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开展序列分析,构建pGS21T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表达,最后测定表达蛋白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杀虫活性。结果表明,cry39A-like开放阅读框为1986 bp,编码661个氨基酸,与cry39Aa1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4.10%,属于第三分类等级,Cry39A-like蛋白大小为76 kDa,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杀虫活性,LC50为89.42μg/mL;cry40-like开放阅读框为2001 bp,编码666个氨基酸,与Cry40类聚在一支,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70.88%,属于第二分类等级,Cry40-like蛋白大小为74.5 kDa,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杀虫活性,LC50为126.83μg/mL。本研究明确了Bt菌株主要杀虫基因,cry39A-like和cry40-like可作为新型杀虫基因资源在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防治中应用。
关键词: 苏云金芽胞杆菌 cry39A-like cry40-like 韭菜迟眼蕈蚊 杀虫活性


不同施钙量对高油酸花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经济效益评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施钙量对高油酸花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合理施用钙肥和优化高油酸花生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油酸花生品种冀花19号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75、150和225 kg/hm2 4个钙肥梯度,研究不同施钙量对高油酸花生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钙肥后SPAD值均有显著提升,提升幅度在6.71~30.63%。其中T2处理效果最好,在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可显著提升SPAD值37.55%、43.44%、47.89%和37.49%;可提高花生的主茎粗、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提升幅度分别在25.70%~26.40%、31.68%~96.04%和13.43%~97.51%,其中T2处理显著提高了根瘤数96.04%和根瘤干重97.51%,对根瘤特性改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施用钙肥后百果重、百仁重、出米率、产量、油酸含量、油亚比和净利润均提升,提升幅度分别在4.28%~10.52%、4.92%~9.31%、1.19%~3.77%、3.83%~10.86%、0.19%~1.51%、0.19%~3.45和4.14%~14.22%,其中,T2处理分别提高了10.52%、9.31%、3.77%、10.86%、1.25%、2.5%和14.22%,综合效果最佳。此外,施钙后SPAD值和产量变化趋势呈先升高后降低,钙肥用量为75 kg/hm2时对品质无明显改善,这表明钙肥不足或过量均不能达到最优效果。【结论】综合考虑,试验条件适宜下钙肥用量为150 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