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杂交晚稻泰优2165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用优质抗病常规稻与生产上大面积利用的强恢复系杂交选育出优质抗病恢复系,再与优质不育系组配选育出优质抗病杂交稻新品种.[方法]以优质抗病常规稻华航丝苗为母本,与强恢复系明恢86杂交,杂种F1代再与强恢复系蜀恢527复交,后代经多年在福建上杭茶地、将乐黄潭等自然稻瘟病区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地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的优良单株连续多年在福建沙县、海南反复加代定向培育和逐代稳定,于2010年育成株叶形态好、配合力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的恢复系福恢2165.2014年用福恢2165与优质长粒型三系不育系泰丰A配组,经2015年的品比试验,2016-2017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育成了优质三系杂交晚稻新组合泰优2165.[结果]泰优2165在两年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达7815.83 kg·hm-2,比对照品种(宜优673)增产2.81%,丰产性、稳产性表现好,中感(MS)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米标准.于201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闽审稻20180016).[结论]泰优2165具有产量高、米质优、商品性和抗病性均好等优点,可作为福建省的主推优质稻品种.


不同成熟度树葡萄叶片中类黄酮合成转录组基因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树葡萄(Myrciaria cauliflora)类黄酮合成相关酶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对其幼叶和成熟叶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树葡萄幼叶和成熟叶中获得59321条单基因簇(Unigenes),在8大数据库共注释到32912条Unigenes信息,其中类黄酮合成代谢相关酶基因77个,在成熟叶片中显著下调表达的基因6个,包括2个CHI、1个CHS、1个F3H、1个2-羟基异黄酮脱水酶基因和1个ANS.5个差异表达基因经qRT-PCR验证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合.因此,树葡萄叶片中含有大量不同种类黄酮合成代谢相关酶家族基因,成熟叶片中类黄酮含量显著减少是由于少量相关基因显著下调.


不同品种叶用莴苣营养液膜栽培性状及产量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选适宜南方薄膜温室内营养液膜(NFT)模式栽植的叶用莴苣品种,为福建省叶用莴苣种质资源推广和新品种引进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省内外13个性状优良的叶用莴苣种类,在中以示范农场薄膜温室内,采用浅液流水培技术对供试品种采收期的形态指标、产量指标及营养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形态与产量指标方面,株高以绿神表现最佳,高达29.23 cm,其产量较小叶苦苣、格林、紫雅品种分别显著增加48.69%、57.75%、63.45%,单株产量可达94.13 g,其次为绿玫瑰,单产量可达89.50 g。在营养品质方面,绿玫瑰在可食叶片中的花青素、纤维素含量最高,且硝态氮含量累积最少;可食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以绿神表现最优,抗坏血酸含量以紫霞表现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以优雅表现最佳。【结论】绿玫瑰具有较高的产量及营养价值,最适宜在南方薄膜温室NFT模式下栽培。


进境台湾果蔬主要病虫风险评估与早期监测预警
《生物安全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定量评估进境台湾果蔬主要病虫在大陆的入侵风险,为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基于外来物种传入、定殖、扩散和危害的一般过程,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26个指标的进境台湾果蔬有害生物入侵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规范了风险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估了14种病虫随台湾果蔬入侵的综合风险;其次,利用气候生态位模型预测了它们在我国的适生区;最后,融合进境台湾果蔬到达港口、物流中转站、集散地和主要病虫的适生区的空间分布,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划定了它们在我国传入并定殖的风险区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14种被评估病虫在我国的综合风险值均大于0.7,属高风险等级。14种病虫在我国都存在广阔的适生区,但不同物种适生区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是它们适生区的高度重叠区,超过95%的台湾果蔬到达港口、物流中转和集散地的集中分布区,潜在的入侵风险极高。【结论】进境台湾果蔬贸易能够促进或加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大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踏板。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关检疫、开展和完善监测预警等措施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入侵,为农业生物安全提供保障。


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绵羊肺炎支原体(Mo)是引起绵羊和山羊支原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呈世界性分布,给世界羊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Mo的检测方法主要有3类:一是病原分离鉴定法,分离率低;二是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方法、LAMP方法、降落PCR-侧向层析快速检测方法、DNA探针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检测致病性支原体最为常用的方法;三是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间接血凝方法、ELISA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及间接免疫荧光。Mo的防治主要是疫苗和药物治疗,目前临床用的疫苗主要以灭活疫苗为主,基因工程疫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Mo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几年有报道称免疫防御分子对Mo患病羊有免疫调节和治疗作用,为Mo引起的肺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对Mo感染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防治方法及疫苗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我国羊支原体性肺炎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肥力之间关系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肥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茶园土壤改良和稳定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对武夷山茗上缘茶业有限公司试验茶园不同土层不同种植年限(5、10、15年)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研究,并与土壤肥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10年生茶树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最大,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的可培养真菌数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不一样的变化趋势。茶树根际土壤酸化严重,pH值为3.14~3.36;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各项肥力指标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0~15 cm土层的全磷和全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15~3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他的指标则在连续种植5年或10年的时候出现最高值或最低值。冗余分析发现,可培养细菌数量主要受速效钾和全磷含量的影响,可培养真菌数量主要受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结论】采样点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部分肥力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金龟子绿僵菌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毒力与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一种有害生物,目前在福建省漳州地区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061和FM-03对该虫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测定这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受菌株F061和FM-03侵染10 d后1×108孢子/mL处理浓度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15%和91.95%;构建的2个TDM模型均通过Pearson卡方和Hosmer-Lemeshow检验,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时间-剂量互作效应明显,剂量效应随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时间效应随菌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菌株F061侵染10 d后的LC50和1.00×108孢子/mL处理的LT50分别为5.55×105孢子/mL和5.04 d,而菌株FM-03在同等条件下的LC50和LT50分别为1.11×105孢子/mL和4.67 d,毒力强于菌株F061;此外,2株菌株1.00×108孢子/mL处理浓度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防治效果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菌剂F061和FM-03喷施10d后的室内防治效果分别为74.06%和81.32%。综上,2株菌株均可用于防控多肉植物上的石蒜绵粉蚧,菌株FM-03可优先开发应用,菌株F061可作为备选菌株使用。


不等量翻压紫云英处理下黄泥田土壤磷组分的变化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泥田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中低产水稻土类型之一,采用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单施化肥(NPK)、化肥+紫云英(12 000、24 000、36 000、48 000 kg·hm-2)5个处理下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的土壤有效磷增幅达10.23%~22.69%,全磷含量增加3.09%~13.31%,以化肥配施24 000 kg·hm-2紫云英(NPK+MV2)增幅最为明显;其中,有机磷占总磷含量的36.52%~43.14%,无机磷占56.86%~63.48%;无机磷组分主要以Fe-P和O-P为主,不等量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与NPK相比都有所增加,当翻压量小于NPK+MV2处理时,增加幅度均表现为显著水平,大于NPK+MV2处理时,则差异不显著;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处理水稻产量较NPK增产达12.51%~23.01%,以NPK+MV2处理增产最为明显,增产1 345.7 kg·hm-2。表明在黄泥田中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比单施化肥能提高土壤磷组分及其含量,水稻产量与土壤磷含量密切相关,以翻压紫云英24 000 kg·hm-2与化肥配施为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绣球菌多糖及其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绣球菌水溶性多糖的结构与免疫活性。【方法】采用热水提取法从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的真空冷冻干燥品中提取得到绣球菌水溶性多糖SCG-D,然后通过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对其进行分离,获得SCG-N和SCG-A两个多糖组分,并对SCG-A组分进行HPSEC、单糖组成分析、红外光谱、1HNMR和13C-NMR核磁共振的结构分析。通过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刺激活性测试比较了SCG-D及其组分SCG-A、SCG-N的体外免疫活性差异。【结果】绣球菌水溶性多糖SCG-D具有促进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其酸性多糖组分SCG-A促进作用最强,其100μg·mL~(-1) 72 h处理组的增殖率为32.7%,而SCG-N多糖组分的活性较SCG-A低,其100μg·mL~(-1) 72 h处理组增殖率为11.66%。结构分析结果表明SCG-A的重均分子量为4.30×105 Da,其主链结构为α-1,4-D-葡聚糖,主要由葡萄糖和半乳糖构成,并且还含有一定量的1-6分支结构。【结论】绣球菌冻干品的水溶性多糖及其组分具有促进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免疫活性,其中活性最强的酸性多糖组分SCG-A是一种具有1-6分支结构的α-1,4-葡聚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