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级稻的栽培特性与调控途径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根据我国超级稻的研究状况 ,提出了“栽培特性”的概念 ,论述了超级稻至少必须具备的 4个方面的栽培特性 :⑴高成穗率和分蘖穗在穗数构成中的较高比例 ;⑵具有通过增大个体来提高群体生产水平的潜力 ;⑶生育后期仍然有较强的吸肥能力 ;⑷产量形成期有较多的光合产物累积量 ,并使其在产量物质中占有尽可能大的比例 ,同时在生育后半期 ,茎鞘物质有明显的再累积现象。呼吁栽培和育种工作者要协同努力 ,使这些特性得到切实的塑造和改良 ,使超级稻尽快应用于生产。同时 ,从进一步提高早发度、提高茎蘖成穗率、加强后期营养等 3个方面 ,提出了超级稻的栽培和调控途径。


桑树新品种农桑12号、农桑14号的育成
《蚕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择、区试鉴定 ,育成早生中熟桑树新品种农桑 12号、农桑 14号。 2个新品种分别比对照种荷叶白每公顷桑叶增产 39 2 6 %和 44 0 1% ,万蚕茧层量高 12 84%和 12 70 % ,在自然种植桑园中 ,桑黄化型萎缩病、桑黑枯型细菌病、桑蓟马、红蜘蛛等的为害明显轻于对照。新品种生长势旺 ,可扦插繁殖 ,农艺性状优良 ,适应性广 ,已通过全国和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浙江和河北发生的一种水稻、小麦、玉米矮缩病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英文)
《中国病毒学 》 2001 CSCD
摘要:以浙江省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河北省的玉米粗缩病的病毒分离物为材料 ,对我国南北方两种病毒分离物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病毒分离物的粒子大小形态相似 ,且在血清学上密切相关 ;二者的介体、寄主相同 ,并引起相同的症状。提纯两种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片段凝胶电泳显示它们相应的基因组片段之间大小极其相似。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 ,RBSDV的S7和S8设计引物 ,利用RT PCR技术 ,在两种病毒分离物中均可特异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比较分析表明 :它们的同源性达 97.0 %~ 98.9% ,与日本RBSDV的同源性 (92 .2 %~ 95 .5 % )高于与意大利MRDV的同源性 (76 .6 %~ 88.4% )。从而认为我国南方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北方和玉米粗缩病都是同一种病毒———RBSDV引起的 ,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玉米粗缩病病原实际上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而不是玉米粗缩病毒。


一个引起玉米矮花叶病的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结构分析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从浙江省呈现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上分离得到的一个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RNA的核苷酸全序列.该病毒分离物的RNA基因组由9596个核苷酸组成(不包括polyA尾).单一的ORF由919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一个分子量为346.1ku的聚合蛋白.该蛋白结构特征与高粱花叶病毒(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和一个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保加利亚分离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非常相似.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物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各分离物(已报道的仅为基因组3’末端序列)同源性最高,与SrMV和MDMV同源性次之,而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同源性最低.根据马铃薯Y病毒属区分不同病毒和株系的分类标准,报道的玉米病毒分离物应当鉴定为SCMV的一个株系.然而,该分离物在HC-Pro,P3和CI蛋白区域和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具有极高的氨基酸同源性.


温度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报道了不同温度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斜纹夜蛾分别在 33℃ ,30℃ ,2 8℃ ,2 5℃ ,2 3℃ ,2 1 5℃和 16 5℃恒温条件下饲养 ,从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 2 2 .0 7,2 5.4 1,2 8.2 7,34 .57,4 0 64,4 5.69和 91.4 0d ;卵、幼虫、蛹及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2 .0 1℃ ,9.34℃ ,13.53℃和11.16℃ ;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分别为 4 9.97日度 ,30 1.2 3日度 ,130 .0 6日度和 4 79.4 3日度。


双孢蘑菇菌株的低温结实性状及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对 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低温结实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菌株间低温结实性差异显著 ,其中A9916和A9915产量最高 ,达 84 8.8g /袋和 757.8g /袋 ,其单位面积产量已达到或接近常规栽培的水平。根据酯酶同工酶的主副酶带数目和位置 ,可将 6个蘑菇菌株区分为 3个类群 ,酶谱类型与菌株来源及类型相一致 ,与结实性状关系有待更多菌株的进一步研究。


牛活体采集卵母细胞技术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利用自制采卵器对 2 4头健康牛和 2 0头有生殖障碍牛进行活体采集卵巢卵母细胞试验。卵母细胞回收率 4 2 .9% ,共采集卵母细胞 397枚 ,其中可用卵 2 6 6枚 ,占 6 6 .7% ,平均每头母牛获卵母细胞和可用卵母细胞数分别为 9.0 2枚和 6 .0 4枚。采集的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 ,移植受体母牛 ,成功地分娩了我国第一头活体采卵牛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