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株鸡新城疫强毒引起非典型发病的机理探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1株从不表现鸡新城疫临床症状 ,只引起产蛋下降的鸡群中分离的新城疫野毒株 (PMV_CO2 )开展了研究。经测定 ,该毒株的颅内接种致病指数 (ICPI)为 1.85 ,静脉接种指数 (IVPI)为 2 .42 ,确定为强毒型。对该病毒的融合蛋白裂解基因的核酸序列进行了测定 ,其推测的F1/F2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112 R_R_Q_K_R116,这一序列附合典型鸡新城疫强毒112 R/K_R_Q_K/R_R116,的普遍规律 ,确定该毒株不是超强毒株。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毒对鸡的非典型发病的原因 ,我们通过人工发病方法对不同ND抗体水平的产蛋鸡进行了攻毒试验。结果该毒株致使ND抗体阴性或抗体水平极低的蛋鸡 (HI效价 1∶5 )发病致死并呈现典型的ND病症和病理变化 ,低抗体水平鸡 (HI效价 1∶10~ 1∶40 )呈现一过性产蛋停止 ,并在 2周后恢复 ,未表现出典型的ND症状 ,高水平抗体鸡 (HI效价 1∶80~ 1∶32 0 )则未见异常。从而推断抗体抑制为引起本病毒非典型ND发病的原因而非毒株变异引起。
关键词: 非典型鸡新城疫 融合蛋白裂解基因 发病机理 人工发病


牛羊4种寄生虫病联合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畜牧与兽医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疫区牛羊同时寄生有捻转血矛线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和肝片吸虫等多种寄生虫。目前血清学诊断方法对这 4种寄生虫病的检测需 2~ 4次操作。将捻转血矛线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和肝片吸虫抗原分别以 0 1 5 ,0 0 4 ,0 0 6和 0 1 3μg/ μL的最佳浓度依次定点在同一硝酸纤维素膜条上 ,制成 4种寄生虫病联合诊断膜。用黄牛IgG ,水牛IgG和山羊IgG联合免疫兔 ,获得了高效价兔抗黄牛、水牛和山羊 (简称兔抗牛羊 )IgG抗血清。应用兔抗牛羊IgG抗血清连接酶标SPA ,建立了 1份血纸能同时用于检测牛、羊捻转血矛线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和肝片吸虫病抗体技术。经浙江、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应用 ,该项技术具有省工、省时、经济、实用等优点。适宜于牛、羊捻转血矛线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和肝片吸虫病流行区的普查或监测


湿方便甘薯粉丝加工工艺研究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1
摘要:以自制甘薯淀粉为原料 ,通过研究淀粉改良剂对甘薯淀粉粘度的影响 ,以及生产过程中特别的浸洗处理、杀菌等重要工艺对方便甘薯粉丝卫生质量的影响 ,研制出含水量在 4 0 0g/kg左右、保质期为 3~ 6个月的新型方便甘薯粉丝


两种壳聚糖的不同配比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
《东海海洋 》 2001
摘要:研究了两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以不同的比例配比所制的保鲜剂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相对分子质量为 3万和 1 70 0的两种壳聚糖以 1∶ 1 (质量比 )配比时 ,所制的保鲜剂对草莓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能使草莓果实的失水率、腐烂率和发霉率显著降低 (P<0 .0 1 ) ;果实体内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Vc等含量以及糖酸比明显增加(P<0 .0 5)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增强 ,丙二醛 (MDA)含量减少 (P<0 .0 1 ) ,果实细胞膜稳定性显著提高。


波尔山羊冷冻精液的研制
《浙江畜牧兽医 》 2001
摘要:试验选用两种稀释保护剂配方 ,通过 6批次 4 60支冷冻精液的制作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乙二醇稀释保护剂。经解冻试验 ,解冻后乙二醇稀释剂的精子复活力为 0 .39~ 0 .4 0 (对照组为 0 .2 9~ 0 .30 ) ,精子存活率为 4 9.38%~ 5 2 .5 6% (对照组为 36.2 5 %~ 38.0 % )。


油料作物生物技术产业化若干热点展望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生物技术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简述了该领域的重要进展 ,并探讨了其产业化的若干热点及其发展策略。


水稻田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成虫习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 4月 2 6日开始羽化 ,其羽化始盛期为 5月 9~ 10日 ,高峰期为5月 13~ 14日 ,盛末期为 5月 18~ 19日。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 5月 5日 ,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 9d ,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依次为 5月 11~ 12日 ,17~ 18日和 2 3~ 2 4日 ,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 2~ 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分别为 67.30 %和 70 .0 6% ,茭白田二化螟则分别比其低 2 0 .90 %和 2 1.69% ;二者的羽化率差不多 ,分别为 90 .2 8%和 89.19%。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 1∶1.4 4 ,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 1∶1。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茭白植株上产卵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昆虫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 ,而已纯化的 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 ,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 ,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 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 ,若虫历期明显延长 ,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这些结果证明体内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在褐飞虱对水稻致害性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